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已成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与无机材料和有机小分子材料相比,聚合物发光材料具有来源广泛、易加工成型、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可调节发光颜色等优点,成为制备大面积、低成本、全色柔性显示器件的首选材料.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调节发光颜色的常用方法,综述了聚对苯乙炔类、聚对苯类、聚芴类等多种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颜色调节的研究现状,并对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发光标记分析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扬  陆祖宏 《化学通报》2001,64(9):537-546
综述了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电致化学发光中最重要的发光体系,增强鲁米诺体系,吖啶酯发光体系,碱性磷酸酶/1,2-二氧环乙烷体系,荧火虫荧光素/荧光素酶及联吡啶钌发光体系的原理,标记检测方法,最近的进展及在核酸领域的应用,对近年来新发展的发光标记方法作了介绍并分析了该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万秀英  张儒祥 《应用化学》1996,13(4):113-114
蓝色发光染料DPA合成及其化学发光探讨万秀英,张儒祥(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常德 415000)关键词DPA,发光染料,化学发光,合成DPA是一种经典荧光染料,抗氧化能力强,荧光量子产率高(Ф=0.84),有一定溶解性。DPA的合成,文献中多用苯...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在Cr(Ⅲ)、Co(Ⅱ)、Cu(Ⅱ)、铁氰化钾催化下的化学发光演示实验。结果表明以Co(Ⅱ)为催化剂,简便易行、费时少、现象明显、颜色对比强烈、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原理进行了讨论。通过该演示实验能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分子发光分析部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凭借其化学发光的高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广泛应用。该文着重叙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核心检测体系在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涉及到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新方法进行了综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微生物用时短、成本低,但特异性识别方法和检测的灵敏度有待提升,新型的发光体系、发光放大方法、可替代抗体的识别分子以及相关的前处理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是一类以多氯代水杨酸酯与草酰氯反应生成的草酸酯、过氧化氢和荧光剂为主要组成的化学发光体[1,2].它除了具有发光效率高,强度大,寿命长的特点外,还可以通过选择荧光剂调节发光的颜色.采用这类发光体系可制成多种化学光源.在草酸酯和荧光...  相似文献   

7.
吕超  林金明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Z1):974-981
胶束微观非均相体系能提高化学发光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实验操作方便,因此其在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胶束增敏化学发光是对激发量子效率,荧光量子效率以及反应的速率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了正相和反相胶束体系在能量转移型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胶束与不同发光体系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范鸿川  杨东  段鹏飞 《化学进展》2018,30(7):879-887
超分子组装实质上是对分子的精密组织和调控,结合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能够调控分子激发态能量的转移,提高上转换效率。本文综述了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上转换发光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有机凝胶、亲疏溶剂组装的超分子膜、纳米颗粒、聚合物薄膜以及主-客体配位超分子等体系。这些超分子体系为上转换发光提供了良好的基质,取代了传统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的溶液体系,既解决了由于染料溶解性导致的聚集荧光猝灭,又有效地阻隔了氧气,同时,将上转换发光体系固体化而便于集成到器件等各个应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超分子组装体系中的上转换发光,有着温度响应,可逆开/关效应,甚至是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发光标记试剂AB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EI-[N-(4-氨基丁基)-N-乙基]-氯基-2,3-二氢吩噻嗪-1,4-二酮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简称LIA)中最常用的发光标记试剂,但有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自制的电化学发光仪,对ABEI和ABEI标记兔抗HCG的电化学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电化学发光进行免疫分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发光材料具有可溶液加工的特点,适于制备低成本、大面积发光器件,在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高分子发光材料在发光机制、材料体系和器件性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本文从材料和器件角度,围绕高分子荧光材料、高分子磷光材料和高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分子设计策略,总结和评述了高分子荧光材料的颜色调控和效率提升途径,高分子磷光材料的磷光掺杂剂、高分子主体、拓扑结构等因素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高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设计原理和典型材料体系.同时,分析了高分子发光材料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发光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述在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我国发光分析的发展概况 ,内容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分析等。引用文献 32 9篇。  相似文献   

12.
化学发光法比较5种抗氧化剂的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氧化剂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实验发现抗氧化剂对K3Fe(CN)6-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产生的化学发光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且抗氧化剂对化学发光强度的抑制程度与其抗氧化活性在一定范围成线性关系.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快速测定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的新方法。分析对比了维生素C,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维生素E,柠檬酸等5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其结果是:抗氧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特丁基对苯二酚>二丁基羟基甲苯>维生素C>维生素E>柠檬酸。本文还对发光体系受到抑制作用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圆偏振发光主要是指手性发光体系激发态的性质。由于其在信息加密、高分辨3D显示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圆偏振光除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获得,即使用线偏振片和四分之一波片的组合,还可以直接从具有光致发光或电致发光性质的手性材料中获得。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多种圆偏振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手性有机分子、手性金属配合物等小分子发光体系以及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等复合体系。通过将手性组分与响应性功能基团结合而构筑的响应性自组装发光体系对实现智能圆偏振发光材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对手性超分子自组装发光体系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响应性能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如光照、pH值、溶剂、温度、金属离子等。本综述通过对各种外部刺激对手性组装体激发态性能影响的总结和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智能圆偏振发光材料在多学科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稀土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稀土元素掺杂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硫化物、钛酸盐、硫氧化物、硅酸盐、氧化物和磷酸盐等基质体系的红色长余辉发光,并指出硫氧化物和磷酸盐等基质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红色长余辉发光体系,讨论了Eu^2 在硫化物、Pr^3 在钛酸盐以及Eu^3 和Sm^3 等稀土离子在硫氧化物和硅酸盐等体系中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机制。介绍了传统的高温固相法以及溶胶.凝胶法、微波合成法等稀土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技术。提出了从基质材料、制备技术和稀土离子发光机制入手是稀土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今后研究与开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通用实验装置图,设计并通过标准光刻技术,湿化 学刻蚀及热键合技术制作了玻璃微芯片。在该芯片上将毛细管电泳分离与化学发光 检测相联用,鲁米诺和H_2O_2化学发光反应溶液通过实验室自制的微流泵输送。对 所用电压,缓冲溶液和发光试剂流速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所选的最佳条件下 ,成功地实现了金属离子Cu~(2+),Co~(2+),Ni~(2+)的电泳分离-化学发光检测, 过渡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分析方法,兼具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方法两者的优点,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控性好、易于微型化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常用的电化学发光体系和基本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分析的主要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分子印迹电化学分析的构建方法、原理及所构建方法的性能(包括灵敏度、选择性、检测范围和稳定性等)进行了评述。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制备固态发光电极、非固态发光电极构建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与电化学发光分析联用,其中制备固态发光电极用于构建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最有发展前景。最后,本综述也对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不含芳(杂)环、单键-重键交替单元等大共轭结构的纯有机发光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其结构与发光性质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 本文研究了氧杂酸酐与氧杂酰亚胺两种非芳香性发光化合物. 通过在不同溶剂中培养单晶, 得到了具有不同发光颜色及荧光-磷光双发射的同质多晶体, 发光效率最高达17.0%. 这种高效发射可归因于含π电子与n电子基团的簇聚产生的空间共轭及构象刚硬化. 尽管这些同质多晶体结构差异微小, 但少量溶剂分子的存在导致簇聚体微环境改变, 调节了单线态与三线态发射比例, 从而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发光. 这些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非典型发光化合物构象与发光间的关系, 为其机理研究与分子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邻硝基苯基荧光酮化学发光性能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谢增鸿 《分析化学》1998,26(6):684-688
研究了在碱性介质中金属离子催化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H2O2体系的化学发光行为。结果表明,在研究的20多种金属离子中,只有Co2+离子对o-NPF-H2O2体系有较强的催化发光作用,Co2+的浓度与发光强度在2.5×10-9~3.0×10-6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化学发光光谱、荧光光谱的研究以及用Huckel分子轨道法(HMO)计算了o-NPF的π电子分布和键级,提出了o-NPF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9.
将一种含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AIE)的四苯乙烯的2-脲基-4[1H]-嘧啶酮衍生物(TPE-bis UPy)在氯仿中通过四重氢键作用组装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再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利用微乳法制备了基于超分子聚合物的纳米球.这种纳米球的形貌通过SEM进行了表征,具有规整的形貌与尺寸.相比在溶液里,该超分子聚合物纳米球的荧光显著增强.通过改变单体的浓度得到了3种不同粒径的超分子聚合物纳米球,DLS表征其粒径分别为46、66和91 nm.将这3种不同粒径的TPE-bis UPy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小球与带负电的曙红(EY)进行组装,由于静电相互作用曙红吸附在纳米球表面,拉近了TPE-bis UPy和曙红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组装体内TPE-bis UPy可以有效地将激发能传递给曙红分子,该体系的发光颜色从蓝色荧光变为黄绿色荧光,其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62%、55%和39%,洗去表面活性剂CTAB后静电作用减弱,能量传递效率显著降低,分别为46%、36%和33%.研究表明,TPE-bis UPy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小球与曙红的组装体系内,静电作用越强能量传递效率越高;超分子聚合物纳米球粒径越小,能量传递效率越高;并且通过这种组装可以调控体系的发光颜色,能量传递也可以通过体系的发光颜色变化观察到.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发现CeTe量子点能够催化鲁米诺.次溴酸钠的化学发光体系,其催化能力与量子点的粒径相关,随着粒径增加而增大.通过紫外光谱和化学发光光谱对该体系的发光行为进行表征,推测其催化化学发光为化学发光的能量转移,并发现氨基酸、儿茶酚胺、雌激素、巯基类化合物以及抗坏血酸和尿酸等物质对此催化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