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国Pearpoint有限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监视用摄象机,它不需要有笨重的摇镜头和倾斜头,也不需要其本身作任何移动,就可对监视区域进行扫描。 P232型摄象机采用了CCD彩色电视摄象机芯片。芯片装在镜头后面,这样,它可以在X和Y坐标上移动,并仍处于镜头的焦面上。用标准35mmNikon摄象机镜头在焦面上产生一个象。CCD摄象机芯片为6.4×4.8mm,移动芯片可以覆盖光学图象区域中任何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丁旭明 《光子学报》1981,10(4):49-54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尽快地发展工业用小型彩色摄象机。目前,国内正在研制全国产化(包括关健部件彩条管)1″单管彩色摄象机,2/3″全国产化单管彩色摄象机也在着手研制。  相似文献   

3.
从热电摄象管红外敏感电视摄象机问世至今虽然已历经十个春秋,但是人们并未满足于最初的图象显示而裹足不前。本文首先介绍英国在高性能摄象管研制方面的进展,然后介绍为获得管子的最佳性能而对摄象机所作的必要改进。同时展现了摄象机在不同环境中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4.
英国EMI电子学有限公司研制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水下黑白电视摄象机,可在无人工光照的条件下工作。摄象机是圆筒形的,有一个控制台,可以在水面遥控摄象机的工作。 摄象机里面有硅加强管,比一般摄象灵敏2500倍左右。因此在白昼光照条件下,水比较清时,可不用补充光照,在30米深的水中工作。在更深的水中,或当水面光照条件不好时,也只要低功率照明就可以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高速摄影象机大多由CCD摄象机以及外加的机械快门或电子快门组成若能直接开发CCD本身的电子快门特性而不再需要外加快门,将会受到人们欢迎。 本文提出了开发CCD自身快门特性的方法:即从缩短摄象机每场的“有用光积分”时间入手,使缩短的场积分脉冲起电子快门作用。与此同时须采用“底板清洗”方法清除掉每场中除“有用积分”之外的其余时间的“无用积分”电荷,使“有用积分”电荷建立在清洗过的洁白的底板上。从而实现将普通CCD摄象机改为自带电子快门的高速摄象机。 对新开发的高速摄象机的性能作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两个应用实例。特别是利用本摄象机拍摄高速旋转体时,可以直接获得旋转变得缓慢甚至相对静止的清晰图象,而不再需要借助录相机进行快拍慢放  相似文献   

6.
丁旭明 《光子学报》1979,8(1):77-84110
采访电视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广播节目编辑多样化,新闻报导取材机动性和速报性而研制的。从七十年代起,日本、西德、美国等国家厂商在广播电视三管式摄象机基础上已经研制出小型,轻量和高图象质量的携带式彩色摄象机,并已商品化,广泛使用在电视台上。  相似文献   

7.
周尊源 《应用光学》1991,12(2):24-26,12
美国自适应光学联合公司(AOA)在哈佛大学 PAPA 探测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光子数字化编址摄象机是一种具有极高探测灵敏度的光子计数式二维微光摄象机。采用多通道光学编码方法,可对光电倍增管探测到的每一个光电于事件产生相应的(x,y,T)时-空坐标数据,微机采集来自光子摄象机的数据流供实时图象显示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法国Inspectronic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电视摄象机,体积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其重量极轻,但其机械强度却比普通摄象机高得多,所用的电子线路也特别简单。去  相似文献   

9.
CCD摄象机     
Cohu公司电子部生产的3310系列黑白1/2英寸CCD摄象机是由于警戒侦察、交通安全与控制以及机器视觉/图象处理的通用器件。其特点是:隔行转移传感器可以消除弥散,而1000∶1的过载能力在视频应用中易于消除图象拖影。公司发言人说,3310CCD摄象机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良好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序言本文叙述为瑞典皇家海军研制的两种高炮光电火控系统。第一种系统(TVT300)系舰载点防卫系统,用于对付攻击我方舰艇的敌机。该装置包括装在稳定平台上的电视摄象机和对电视摄象机视场中出现的目标进行自动跟踪的电子线路。系统的使用原理是拦阻射击,即用舰载火炮组成火网,迫使敌机从火网中通过。第二种系统卡莱(Kalle)为陆基计算机化的系统,用于对付在高炮命中距离内沿任意航路飞行的敌机。这一系统由下列主要分系统组成:电视摄象机、激光测距机、稳定平台、自动跟踪装置、计算机装置和显示器。还打算研制夜间使用的红外监视与跟踪传感器样机。  相似文献   

11.
韦薇  杨怡  黄凡  王中良 《光谱实验室》2010,27(3):977-982
探讨微量元素与糖尿病间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采用ICP-AE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楚雄地区糖尿病患者人发中11种元素,采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发样中的硒元素。选取糖尿病患者120例,对照组35例。糖尿病组发样中常量元素Ca、Mg低于对照组,P高于对照组;除Cd、Cr、Fe外,微量元素Zn、Se、Ni、Mn、Cu等5种元素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组间性别比较数据显示男性除发Ni、Mn、P外,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女性,其中发锌远低于女性。3个不同年龄段糖尿病人群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显示Fe、P2种元素随年龄增加含量增高;Mg、Cd2种元素随年龄增加含量减少;其余各元素变化情况为Fe、P元素在老年组中较高,Cu、Cd、Mg较低;Mn、Cr、Cu元素含量在中年组中较高,而Zn、Se略低;Zn、Se在青年组较高,而Mn、Cr低。城市人群发中Zn、Cd、Cu、Mg、Ca含量比农村人群高;Se元素含量二者间差别也不大,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农村人群。楚雄地区糖尿病患者发中Zn、Se、Mg、Mn4种元素水平低,楚雄地区糖尿病患者致病原因可能与地区属低Se水平和患者体内硒水平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吴德金 《物理学进展》2011,30(2):101-172
动力学阿尔文波是短波长的色散阿尔文波,其色散主要是由于垂直波长接近离子回旋半径或电子惯性长度等微观粒子动力学特征尺度而引起的。在频率远低于离子回旋频率的低频条件下,其平行波长通常仍然远大于离子惯性长度,这导致动力学阿尔文波在电磁偏振和传播方向上呈现显著各向异性的重要特性,并因此使其在磁等离子体的粒子能化现象和结构丝化现象中起重要作用。动力学阿尔文波早期于1970年代由Chen和Hasegawa研究聚变等离子体加热问题时首先提出。随后,在1980年代受到空间等离子体、特别是电离层-磁层耦合与极光现象研究的广泛关注。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在空间卫星探测技术和地面等离子体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高分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仪器和地面大型等离子体实验设备投入工作以来,在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实验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这不仅导致对动力学阿尔文波在磁等离子体动力学现象中重要作用的重新估价和正视,并再次激发了对动力学阿尔文波理论及其在实验室、空间和天体环境下各类等离子体活动现象中应用研究的广泛兴趣。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动力学阿尔文波及其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应用的研究。这篇综述性报告主要介绍了有关动力学阿尔文波非线性孤波理论及其在空间和太阳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也是我们这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报告的第一章简要介绍动力学阿尔文波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在磁等离子体动力学现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第二章中利用等离子体的双流体方程、结合有关的实验观测,系统介绍了动力学阿尔文波的色散、传播、偏振等基本特性和在一维孤波与二维涡旋等非线性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接下来的第三、四、五章将聚焦在动力学阿尔文波的耗散机制及其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的应用研究上,分别包括:动力学阿尔文孤波的耗散结构及其在极光高能电子加速现象中的应用(第三章);动力学阿尔文孤波中重离子的各向异性能化机制及其在延伸日冕中少量重离子反常加热现象中的应用(第四章);以及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反常耗散机制及其在日冕磁等离子体结构非均匀加热现象中的应用(第五章)。最后的第六章是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几点进一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对小菇到开伞的4个不同成熟度(Ⅰ,Ⅱ,Ⅲ,Ⅳ)双孢菇子实体的Na,K,P,Ca,Mg等常量元素及Cu,Se,Mo,Fe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水分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成熟度Ⅰ的双孢菇子实体中Na,K,P,Mg,Cu,Se,Mo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成熟度(α=0.05),Ca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成熟度Ⅲ和Ⅳ;成熟度Ⅳ的Se含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Ⅱ和Ⅲ,Na含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Ⅱ,Cu含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Ⅲ;成熟度Ⅱ和Ⅲ的K,P,Ca,Mg,Mo,Fe的含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Ⅳ;而成熟度Ⅳ的含水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Ⅰ和Ⅲ,与成熟度Ⅱ的无显著性差异;4个成熟度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成熟度Ⅳ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成熟度;成熟度Ⅲ的维生素C含量与成熟度Ⅰ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成熟度Ⅱ和Ⅳ,成熟度Ⅰ与Ⅳ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成熟度Ⅱ。通过对4个成熟度双孢菇子实体矿质元素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分析,发现成熟度Ⅰ和Ⅱ的双孢菇子实体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更优质的来源,但总的来说成熟度不同的双孢菇(过大和过小的)仍然可以作为优质鲜食菇品出售,为食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选择双孢菇产品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膜荚黄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混合酸HNO3-HClO4 (4∶1) 在常压微沸条件下对膜荚黄芪根系及茎叶样品进行消解,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膜荚黄芪不同器官即根及茎叶中五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K,Fe,Zn,Mn和Cu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较。该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7 3~0.999 9, 加标回收率为92.88%~109.25%, 相对标准偏差(RSD,n=5) 为0.393 5%~3.175 2%。方法简单,结果可靠。结果显示,膜荚黄芪根及茎叶中5种矿质元素含量顺序均为K>Fe>Zn>Mn>Cu。膜荚黄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不同,根中富含Fe,Zn,Cu元素,根内Fe含量是茎叶的1.54倍。茎叶中也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特别是K和Mn元素。茎叶中K含量是根的1.63倍,这与黄芪的药效相符合。试验结果将为研究矿质元素在黄芪植株中的分布以及矿质元素含量与黄芪药效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动力学阿尔文波是短波长的色散阿尔文波,其色散主要是由于垂直波长接近离子回旋半径或电子惯性长度等微观粒子动力学特征尺度而引起的。在频率远低于离子回旋频率的低频条件下,其平行波长通常仍然远大于离子惯性长度,这导致动力学阿尔文波在电磁偏振和传播方向上呈现显著各向异性的重要特性,并因此使其在磁等离子体的粒子能化现象和结构丝化现象中起重要作用。动力学阿尔文波早期于1970年代由Chen和Hasegawa研究聚变等离子体加热问题时首先提出。随后,在1980年代受到空间等离子体、特别是电离层-磁层耦合与极光现象研究的广泛关注。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在空间卫星探测技术和地面等离子体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高分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仪器和地面大型等离子体实验设备投入工作以来,在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实验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这不仅导致对动力学阿尔文波在磁等离子体动力学现象中重要作用的重新估价和正视,并再次激发了对动力学阿尔文波理论及其在实验室、空间和天体环境下各类等离子体活动现象中应用研究的广泛兴趣。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动力学阿尔文波及其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应用的研究。这篇综述性报告主要介绍了有关动力学阿尔文波非线性孤波理论及其在空间和太阳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也是我们这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报告的第0章简要介绍动力学阿尔文波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在磁等离子体动力学现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第1章中利用等离子体的双流体方程、结合有关的实验观测,系统介绍了动力学阿尔文波的色散、传播、偏振等基本特性和在一维孤波与二维涡旋等非线性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接下来的第2、3、4章将聚焦在动力学阿尔文波的耗散机制及其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粒子能化现象中的应用研究上,分别包括:动力学阿尔文孤波的耗散结构及其在极光高能电子加速现象中的应用(第2章);动力学阿尔文孤波中重离子的各向异性能化机制及其在延伸日冕中少量重离子反常加热现象中的应用(第3章);以及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反常耗散机制及其在日冕磁等离子体结构非均匀加热现象中的应用(第4章)。最后的第5章是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几点进一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 和地积累指数法(Igeo) 对黄河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三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Pb,Cd,Cu,Zn 和 Ni)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波动(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 以及污染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段三个季节中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都高于甘肃和宁夏段,同时,除Cd外,丰水期所有点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都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而枯水期和平水期的重金属含量相近。Igeo结果显示丰、枯水期的Cd,Cu和Cr元素的Igeo值在内蒙古段最高,而在甘肃段最低;所有重金属的Igeo值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除Cd外,都在平水期降低,而ICdgeo在平水期各采样点明显上升;丰水期的甘肃段、枯水期的甘肃和宁夏段以及平水期的所有采样点中的Pb,Zn和Ni的Igeo值都小于0,表明这些元素在这些点几乎无污染。就研究区域而言,内蒙古段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生态风险最高,Cr,Cd和Cu是最具有潜在风险的三个元素;就研究季节而言,丰水期的重金属含量和潜在风险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可能是跟丰水期沉积物的pH和总有机碳(TOC)含量较高有关。相关性分析(CCA)用来探究重金属与pH/TOC间的关系以及重金属的潜在来源。CCA的结果表明Pb,Cu,Zn和Ni互相相关,并且这四种元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pH和TOC的影响,除此之外,Cr,Cd以及TOC 三者相关,且这两种元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严重。该研究工作可为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在不同季节的环境行为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研究重金属、pH和TOC之间的相关性可有效揭示重金属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量大、分布广,磷矿中杂质种类及含量对于磷石膏结晶及磷酸品质均有较大影响。以湖北某地区的典型低品位胶磷矿为原料,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镜、能谱等方法,分析了磷矿及反应后磷石膏中的主要杂质种类及含量变化,并以此推测湿法磷酸过程中杂质的主要变化。结果表明磷矿中的主要成分是氟磷灰石和石英,杂质组分占比最高的分别是硅、铝、氟、镁,其中硅主要以石英和硅酸钙存在,氟主要存在于氟磷酸钙中,铝是以不同形式的铝硅酸盐存在的,而镁则是以MgF2和部分硅酸盐存在。通过酸解反应,钙与硫酸根生成磷石膏,硅元素主要存在于固相石膏中,而铝、氟、镁则大部分进入到液相磷酸中,其中存在于固相中的硅则基本以石英形式存在,硅酸钙溶解于酸液中,铝主要以铝硅磷的化合物存在,氟则以氟硅化物形式存在,大部分的MgF2溶解进入液相,磷石膏中镁主要以镁硅酸盐形式存在。通过磷矿中杂质存在形式及反应过程的变化研究,可以更好的明晰酸解过程中的体系变化,从而为磷石膏结晶过程的考察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and photostability of five BODIPY dyes a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as single dyes in two environments, in 40-nm polystyrene spheres and in solution. The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dyes in spheres are similar in profile but shifted to lower energies compared to those in solution. All the dyes are highly fluorescent, with three having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s of 1.0. For three of the five dyes, the yields were the same in spheres as in solution (1.00, 1.00, and 0.73).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se dyes in spheres does not quench their fluorescence. For two other dyes the yields dropped, from 1.00 to 0.55 in one case and 0.83 to 0.50 in another, comparing the dyes in solution versus in spheres.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dyes decreases in spheres compared to in solution in all but one case. For one dye, it decreases as much as 800-fold. Dyes overlooked because of low fluorescence or stability in solution could become useful fluorescent materials in the microspher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光谱反演、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基础是光谱特征识别。以半干旱采煤塌陷区为样地,利用Field Spec 3地物光谱仪与SPAD-502叶绿素仪同步采集采煤地表塌陷形成的不同应力区(非采区、中性区、拉伸区、压缩区)典型植物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分析典型植物相同应力区SPAD值升高其光谱特征的变化,对比不同应力区典型植物SPAD值较高与较低时光谱特征的差异,并借助Matlab软件深入研究不同应力区典型植物SPAD值与差值指数、归一化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应力区同种植物光谱曲线随着SPAD值不同变化规律相异,可见光波段区分明显,其余波段受应力影响的区域样本SPAD值不同,反射率比非采区波动更为剧烈与无序。可见光波段,糙隐子草、柠条、杨树、油蒿SPAD值低的样本光谱曲线绿峰缺失,SPAD值升高,绿峰出现但位置红移,SPAD值高于30时,为典型植被光谱曲线,油松样本SPAD值越高反射峰值越小;受应力影响的区域SPAD值低的样本谷、峰、边特征参数缺失更多,光谱变化规律不强。(2)400~700 nm波段,不同应力区糙隐子草、油蒿、油松、柠条样本SPAD值较低组反射率显著高于较高组,杨树样本相反;780~1 350 nm波段,拉伸区的糙隐子草、非采区的油蒿和柠条、压缩区的油松和杨树样本SPAD值较高组与较低组的反射率差异小;相较于非采区,受应力影响的糙隐子草、油蒿、柠条样本在所测波段SPAD值较高组与较低组的同波段反射率差值显著减小。(3)受应力影响的区域样本SPAD值与光谱指数相关性较之非采区在某些波段大面积增强。与非采区相比,中性区的油蒿、油松、柠条、杨树样本SPAD值与光谱指数的最大相关系数值均增大,糙隐子草相反;非采区植物SPAD值与NDVI最大相关系数均高于DI,波段组合多位于近红外,受应力影响区域的样本最大相关系数多数位于可见光波段。本研究为矿区不同应力区典型植物高光谱波段识别与植物健康状态监测、矿区生态环境精准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 situ X-ray fluorescence (XRF)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great demand for rapi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lement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process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of in situ XRF analysis technology in China is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in situ XRF analyzers, in situ XRF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in situ XRF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in situ XRF analyze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enerations, 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eneration of analyzer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X-ray excitation source, detector, electronic circuit unit,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he progress of X-ray spectrum analysis, matrix effect corr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uneven effect and humidity effect is reviewed. The 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s of XRF analysis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surve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cultural relic identification, and alloy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