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于2006年8月赴日本东京参加了ICPE国际物理教育大会,并承担了张贴论文的工作.本文回顾了学习《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完成合作论文、并赴日参会的前前后后的经历;着重叙述了笔者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还提出了对《双语物理导论》课程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源 《物理与工程》2009,19(4):61-64
现在是我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从大一时开始学习“双语物理导论”算起来已经有3个半年头了,回顾自己3年多的大学生活,发现我与这门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开始学习到后续的一些工作,在感情上我与“双语物理导论”一直是很亲密的,从来没有远离过,下面谈谈这门课程与我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3.
为使大学低年级学生尽早有阅读英文参考资料的能力、参与研究性工作,我们采用跨学科集成方式,编制了《BilingualPhysicswithMultimedia》教材,开设了“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自2000年至今,六年中进行了七轮实践.文中介绍了教材的特点、使用经验,该门课程的创设体会、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鱼与渔——“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学习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成果等几个方面来谈论对于“双语物理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5.
此次参加东京国际会议,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非常“感谢双语物理导论”课程给了我如此宝贵的机会,即使最初并没有报什么希望——因为那时候我完全没敢拿自己的能力和这样国际性会议相提并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金国钧 《大学物理》1995,14(12):38-41
关于新课程“凝聚态物理学导论”的教学实践金国钧(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210008)近年来,我们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开设凝聚态物理学导论课程.这可以说是一种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更新的尝试.现将课程的由来和一些具体做法作一介绍,以求教于物...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在为英语难学而苦恼时;正当我怀疑我们所“学的英语与我的专业是否有关时;正当我在为看不懂原版科技教材时,东南大学恽瑛教授的“物理、英语、多媒体一体化”(现改名为“双语物理导论”课程)“三点式”教学法,却将我的专业与英语挂起钩来,使我们能更加广泛地接收专业信息。  相似文献   

8.
东南大学恽瑛教授写的“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建设与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一刊登于本刊2004年5月的第33期。经过又一年的教学实践,他们再次写了“再研究”一,刊登于此。提供给对双语教学有兴趣的师生参阅。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互动型的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恽瑛  张勇  叶兆宁 《大学物理》2007,26(6):51-54,56
阐明了在“双语物理导论”课程7年11轮的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对研究型、互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理念、教材运用、教学方式等新观念,反映出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成效,也提出了对大学4年学习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由恽瑛先生创立的“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课程“两个及早(TWOAsEarlyAsPossible)”的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3人为一组自主选定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并最终以英文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每年,学院还会组织选拔出表现优秀的小组作为代表去参加国际物理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以海报张贴.2010年,我幸运地通过选拔获得了这次机会,在2010年的夏天赴美国俄勒冈州(Oregon)波特兰市(Portland)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AmericanAssociationofPhysicsTeachers,AAPT)夏季年会,并做了题为“浅谈光学与西方绘画”的海报.  相似文献   

11.
量子计算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语物理导论”这门课程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物理世界。它告诉我们物理遍布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规律,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世界中。使我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物理,如何搜集资料,它还使我们具备了我们阅读外原版教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和《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已分别在本刊2006年第5期和第6期刊登.本刊将继续刊登有关文章. 为让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工科物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历史概况,本刊特请上海交通大学胡盘新教授(原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回忆整理撰写了这篇文章,并请原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学江教授、原副主任委员吴百诗教授、原委员恽瑛教授、汤毓骏教授以及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络员汤发宇同志对该文进行了修正补充. 几十年的物理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时俱进,稳步发展,充溢着我国物理教学老前辈的睿智和敬业精神,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工作都是基于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老前辈和他们的业绩,并不断学习他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拥有强大破密功能的量子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传统的RSA密码算法最终将被淘汰.要对付量子计算机惊人的密码破译功能,唯一途径就是运用量子密码技术.作为量子密码术中最基本的协议,BB84协议有其独特的优势.尽管我们是一年级学生,但在《双语物理导论》课程教育理念的鼓励下,带着对量子密码的兴趣,我们小组展开了对它的初步研究,阐述了量子密码学原理及BB84协议,并就此分析了其安全性及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实验是以实验室为基地的教学活动.2002年部颁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实验教学愈来愈凸现的重要性,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把“实验”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的这一提法,在历次大纲中是前所未有的,给我们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实验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要求,所以物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以下是笔者实施新课标以来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开发物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5.
学习"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后,我们选择"石墨烯"作为课程论文和最终报告的主题.石墨烯目前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这一非传统的二维材料展现出极好的结晶性及电学质量,它在过去短短3年内已充分显示出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无穷魅力.论文首先叙述了石墨烯的背景与发现,接着阐述了石墨烯的定义、特性及相应的应用,结论是:虽然只有当商用产品出现时才能肯定其应用的现实性,但凭借其非同寻常的性质,石墨烯已不需要证明其在基础物理学中的价值.通过撰写这篇课程论文,我们践行了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让学生尽早阅读英文资料并开展一些研究性工作",并且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双语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恽瑛教授为首的各位老师在多年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创设了“双语物理导论”课程,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  相似文献   

18.
吴英 《物理通报》2005,(9):38-40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建构新的评价体系.”物理开放题由于自身的一些独有特点而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近年来,物理开放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消息     
消息A河北省中专物理课程组1994年年会于6月20至25日在保定电力学校召开.大会收到论文46篇,并汇编成册.七位高级讲师作了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有:《怎样搞好物理课堂教学》、《电场、电场强度》、《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物理实...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充分发展,发掘学生思考方法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优点,并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同时《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又提出“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新课标》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那么应如何用《新课标》的精神来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课堂上实行讨论法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能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进行科学的探究,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且在讨论之后(课后)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