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邹标 《化学教育》2014,35(1):68-69
正1实验装置介绍与优点1.1装置介绍利用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反应制取气体,将制取气体与喷泉实验相结合,设计了快捷、连续、通用的音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左边的烧瓶与分液漏斗组合为气体发生装置;倒置的漏斗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同时,喷泉实验结  相似文献   

2.
吴健强 《化学教育》1988,9(4):36-37
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参考书介绍,制一氧化碳要取250ml烧瓶一个配双孔塞,附分液漏斗和短弯导管各一。然后用浓硫酸与甲酸加热80℃至90℃制一氧化碳。此实验规定浓硫酸用40至50ml,甲酸5至10ml。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认为:1.分液漏斗、烧瓶容器过大,盛装浓硫酸和甲酸的量过多,浪费药品较严重。2.因为烧瓶容器较大,加热反应排空气的时间不易掌握。若空气未排完收集的一氧化碳点燃易发生爆炸,若排空气的时间过长,又怕大量的一氧化碳逸出,污染空气,影响教师的身体键康。3.一般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分液漏斗没有,一氧化碳制取就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3.
王穗萌 《化学教育》1988,9(4):34-34
制备Cl2、HCl、CO,SO2等气体时,通常需要加热,采用常见的装置,由于在反应加热过程中,气体受热膨胀,瓶内压力较高(大于常压),使分液漏斗中的溶液难以滴加。我们改进后的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装置改进的原理是:利用导管(玻管或橡皮管),将分液漏斗上端与蒸馏烧瓶连通,构成一个简易恒压装置,使漏斗液面压力与瓶内压力相等。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在反应加热过程中便可顺利滴加。这里我们介绍三种连接方法:1.利用“T”型管(即三通管)连接,如图1,2.利用医用大号注射针头连接,如图2。  相似文献   

4.
潘明先 《化学教育》2008,29(1):71-72
关于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笔者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所述实验装置和步骤进行实验,总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经过反复实验观察,发现该实验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液漏斗上没有“mL”值刻度标尺,因而从分液(滴液)漏斗往烧瓶中滴入无水乙醇时,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滴入无水乙醇的体积;并且,在滴入无水乙醇时,常因乙醇跟钠激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氢气,压强突然猛增,大量氢气和乙醇气体从玻璃旋塞液流孔经乙醇层外逸,致使实验失败。(2)氢气的体积由测量乙醇跟钠反应产生的氢气从广口瓶里压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包括由广口瓶到量筒…  相似文献   

5.
NO,NO_2性质的演示装置必须显示出: ①NO不溶于水, ②NO遇氧很易生成红棕色的NO_2, ③NO_2很易溶于水。④NO_2溶于水后显酸性。根据这些要求设计了上图的演示装置。甲为圆底烧瓶带有三孔橡皮塞,其中一孔插长玻璃管,玻管一端直至瓶底,另一端伸入乙瓶,也伸至瓶底;另二孔插入两根短的弯玻管,再套以橡皮管与启普发生器丙、丁相连。乙瓶为与甲瓶同容积的平底烧瓶,带有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即插由甲瓶来的玻管如前所述,另一孔插一短的弯玻管3。丙、丁均为启普发生器,在此处用作储气瓶。(收集气体时可先将整个发生器充满了水,然后将气体从发生器出气嘴处压入,水即进入顶上漏斗中。)  相似文献   

6.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6,7(6):38-40
我曾用塑料试制成若干种化学仪器,通过试用,效果良好。现将部分仪器设计图样和用法介绍如下。一、几种塑料化学仪器1.塑料制“喷泉”装置用软塑料瓶制成如图1装置,用手指按住A孔,并轻捏瓶壁,即有少量水上升,然后松开手指,喷泉形成。2.塑料滴液器代替分液漏斗制取某些气体常用分液漏斗作滴液之用(如制取氯气).  相似文献   

7.
应志南 《化学教育》1999,20(5):33-34
中学化学实验中,许多学生仅知NH3、HCI等少数几种气体溶于水能用来做喷泉实验,原因是这些气体极易溶解于水。笔者对SO2溶于水能否产生喷泉进行过实验,发现水沿导管进入烧瓶中的速度极慢,难以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8.
陶为华 《化学教育》1994,15(7):33-33
现行高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滴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9.
在用逆流法做吸收气体的演示实验时,最要紧的是要使学生有可能看到吸收器中溶液浓度增大的情况。这可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实现。实验1 拿一根带有5—7个球的玻璃管а,(也可用一个或两个直着连结起来的球形冷凝器代替)在这个球形管的两端分别连上一带有支管的应接管:б和в。上面的应接管装上分液漏斗г,这个应接管的支管起着安全活门的作用。下面的应接管跟承受器д和制备气体的烧瓶е相连。仪器全部装置如图1。  相似文献   

10.
郭同宽 《化学教育》1985,6(4):45-45
我们利用注射器,组装成一种多功能的气体发生器,现以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物为固、液)为例,介绍如下: 装置如右图。操作先将10毫升注射器的活塞抽掉,得空筒(或用分液漏斗)作反应器,内装5克锌粒,配上带弯玻管(或带阀门弯玻管)的橡皮塞,固定在铁架台上。另用50毫升注射器作容器,具有活塞、刻度,体积可变,内吸15毫升6M盐酸(或20%H2SO4)。在其乳头处连一段橡皮管,另一端与10毫升注射器空筒乳头(或分液漏斗杆)相连。使50毫升注射器乳头稍倾向上,低于反应器,推进容器活塞,将酸液压入反应器,此时反应发生,乳头向下固定50毫升注射器于另一铁架台上。  相似文献   

11.
实验最好是照普通化学课堂实验所载方法进行。如果学校里没有抽气机,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来完成。课前准备:1.取一只500亳升的烧瓶b,内放水约20毫升,配上橡皮塞和导管等,如图。把水沸腾约5分钟,以逐出瓶内空气,再将夹子c夹紧,同时撤火,让烧瓶冷却。(若是平底的烧瓶,切不要浸冷水中,否则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恒压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组成的装置,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反应是实验室制备乙炔的常用方法。该实验产生糊状Ca(OH)2沉淀,存在反应速率过快、无法控制反应进程、产生气流不平稳、泡沫随气体冲出堵塞导管等问题。利用滴液式气体发生器,在反应容器中加入7 mm玻璃珠与电石混合,以10%氯化铵溶液为反应液,解决了实验室制备乙炔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制备乙炔的产率。  相似文献   

13.
朱池平 《化学教育》1999,20(6):36-36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气体吸收装置主要有两种:一是HC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将倒置的漏斗边缘稍伸入烧杯中的水面下;二是Cl2等有毒气体吸收装置──将一根导管伸入盛有吸收剂的烧杯底部。在教学中发现,前一装置中固定和操作倒置漏斗难度大,吸收时液面波动,液封效果也不好,部分HCI逸出。后一装置中大部分尾气来不及与吸收剂充分接触反应就逸出,空气污染严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相应地设计了两种装置(见图装置Ⅰ和装置Ⅱ)。装置I用于吸收NH3、HCl等气体,装置Ⅱ用于吸收Cl2、H2S等气体,经过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4.
杨绵艳 《化学教育》2018,39(13):59-60
利用三口烧瓶、打火枪和恒压滴液漏斗等常见的实验仪器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将硫在空气中的燃烧、氧气的制备、硫在氧气中的燃烧以及二氧化硫的吸收处理在一个密闭装置中完成,解决了教材中实验存在的不足。实验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实输一:反应:制对浪稍基苯 HN03/矛︸l气156.96NO,201.96手植:取一只小三口烧瓶,安上滴液漏一书攫丰仁器及温度针(插至底)。在瓶中倾入31 .5克(0.:mol)澳苯,韭在敞口攫排下自滴液漏斗中慢慢地滴下类已冷 却的混酸(溃HNO:与谈H,50;各4oml混合)。注意在滴加过程中须用冰水浴保持温度在2护C以下。钓挫牛小时至混酸滴完时,移去水浴再撇植携拌半小时。把反应混合物仔系田地倾在5 00 ml冷水中,用玻棒橙动令沉淀下降。冷后用玻蕊漏斗过滤,沉淀须用冷水洗至不显酸性为止。压干,再用热酒精适量(钓3 00 ml)溶解之,冷至窒温乃滤取产品,挫于燥后钓得…  相似文献   

16.
我在准备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堂用直接加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以制取氧气来通入氧炔吹管,在操作中感到很困难,(一个人不能做)对所生成的气体难以控制和调节;我就想到把氧气收集在贮气瓶中来使用即可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参看化学通报1954年,8月号,386页)。乙炔气体亦须适当控制,如果气流太急,逸散到课堂中是不够卫生的,因为乙炔气体有剧毒,我就根据乙炔灯的构造原理用一个烧瓶配上双空橡皮塞,一个空穿上分液漏斗一个空穿上玻璃导管,如图。这样能很好地调节碳化钙和水的反应,保持气流正常,这个反应是比较剧烈的,因此必须把水一  相似文献   

17.
刘美喜 《化学教育》1984,5(4):43-43
一仪器装置(见图1) 1 250毫升广口瓶。2 250毫升分液漏斗,选下端颈长一点的。如果太短;可用橡皮管接一段玻璃管。3 双孔橡皮塞。4 活塞。5 尖嘴玻璃管,供收集氢气或点燃氢气用。6 垫片:选一块剪成略小于广口瓶内径的软质塑料片<药瓶盖即可>中心打一个孔(可插入分液漏斗颈),周围打若干小孔,靠广口瓶底的一面可用烙铁焊上三个高4毫米的脚如图1中的b、  相似文献   

18.
高灵敏二苯碳酰二肼萃取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PC(二苯碳酞二肼)曾用于Cr(Ⅵ)和V(Ⅴ)的测定,尚未见用此试剂测定Cu~(2+)的报道。本文根据在碱性条件下,DPC可与Cu~(2+)形成一种不溶于水但溶于氯仿且能被氯仿定量萃取的紫红色配合物〔Cu~(2+)(DPC~-)_2〕的原理,经实验研究,拟定了测定微量Cu~(2+)的高灵敏DPC萃取光度法。木法摩尔吸光系数为1.5×10~5l·mol~(-1)·cm~(-1),是光度法测定微量Cu~(2+)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用本法测定水、汽水等试样中微量Cu~(2+),结果与原子吸收法一致。 (一)操作方法取汽水或冰水1.0ml或水样10.0ml及Cu~(2+)标准液0.0、0.5、1.0、3、0、5.0、7.0及9.Oμg于8个50ml分液漏斗中,分别补充蒸水至l0ml,加0.1%酚红指示剂2滴,用氨水溶液(1:19)调至红色,准确加入0.1%  相似文献   

19.
赵爱国 《化学教育》1986,7(6):34-34
检验如右图所示的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除常用方法外,还可用如下方法:用止水夹将气体出口处夹紧,再从长颈漏斗口加水,如水停留在长颈漏斗中,而不流入广口瓶中,说明装置不漏气(因为广口瓶中的空气不能排出,阻碍了水的进入。可见,某些资料说装置不漏气,水也能进入瓶中是不对的)。否则漏气。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种类似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相似文献   

20.
李亚策 《化学教育》1985,6(1):35-35
取一园底烧瓶配以双孔胶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烧瓶里放入5克二氧化锰,并加入10毫升硫酸(1:1);向分液漏斗里注入12毫升无水乙醇(或13-14毫升95%乙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