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已知点P(x0,y0)在直线l:Ax By C=0(A2 B2≠0)外,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解如图,设Q(x1,y1)在直线l上,且PQ l,则Ax1 By1 C=0①,且d=  相似文献   

2.
刘康宁  王辉 《数学通讯》2003,(22):41-43
在高中数学竞赛大纲中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是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区域的确定、区域面积的计算、区域型最值的求法、区域内整点的计数等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 ,直线l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来表示 ,点P(x0 ,y0 )在直线l上的充要条件是Ax0 +By0 +C =0 ;若点P不在直线l上 ,则Ax0 +By0 +C >0或Ax0 +By0 +C <0 ,二者必居其一 .直线l :Ax +By +C =0将平面划分为两个半平面Ax +By +C >0和Ax +By +C <0 ,位于同一个半平面内的点 ,其坐标必适合同一个不等式 .要确定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半平…  相似文献   

3.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很有魅力 的数学问题,它吸引广大师生为之苦苦思索, 得到很多证法.现介绍一种证法,供大家参考. 已知定点为P(x0,y0),定直线为Ax+By +C=0,求证点P到定直线的距离为 证明 设Q(x,y)为定直线上任意一点, 则d为|PQ|的最小值. ∵ C=-Ax-By, ∴Ax0+By0+C =-Ax-By+Ax0+By0 =A(x0-x)+B(y0-y). 再由柯西不等式:  相似文献   

4.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直线l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Ax+By+C=0表示,点p(x0,y0)在直线l上的充要条件是Ax0+By0+C=0,若P不在直线l上,则Ax0+By0q-C<0或Ax0+By0+C>0,二者必居其一.直线l:Ax+By+  相似文献   

5.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在教材上、资料上有很多种证法,本篇将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介绍两种新证法.图1已知直线l的方程:Ax B y C=0(A、B不全为0),P(x0,y0)为平面上任一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证法1(向量方法)如图1,设P1(x1,y1)为直线l上一点,G为过点P(x0,y0)作直线l的垂线的垂足,直线l的法向量为n=(A,B),其单位向量n1=1A2 B2(A,B),P P1=(x1-x0,y1-y0)由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得:d=PG=P P1·n1=1A2 B2 A(x1-x0) B(y1-y0)=1A2 B2 Ax1 B y1-Ax0-B y0=Ax0 B y0 C A2 B2(∵Ax1 B y1=-C)证法2(最值方法)由平面几何…  相似文献   

6.
求曲线的交点坐标是解析几何中一类广泛而繁琐的问题。但曲线的交点坐标在题目中常常只作为其他量的铺垫——过渡点,此时往往可通过“设而不解”的手法,绕过“求交点”这一迂道,直奔问题的终点。例1 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点P(x_0,y_0)到直线l:AX+By+C=O(A~2+B~2≠0)的距离d。(课本P49) 本题最自然的思路是:先求出点P在直线l上的射影点Q的坐标,再用距离公式d=|pQ|但求点Q的坐  相似文献   

7.
许少华 《数学通讯》2012,(Z1):34-35
设点Q是直线l:Ax+By+C=0上的一点,点P是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d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则d≤|PQ|.本文介绍利用这一结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桂弢 《数学通报》2018,(1):47-49
1问题的提出 已知平面上的点P(x0,y0),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相似文献   

9.
现行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课本《解析几何》中,关于点P(x_0,y_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改变了原试用本教材中根据点线距离的定义,思路自然,比旧教材中由直线的法线式推导点线距离公式更为优越。但是,教材对点线距离公式d=±(Ax_0+By_0+C)/(A~2+B~2)~(1/2)中“±”号的确定没给出一定的法则,因而使公式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在解决有关证明或轨迹问题时发生困难,大大削弱了公式的使用价值。例如,用解析法证明“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等于三角形的高”这一命题时,若不确定公式中的正负号而使用书上所给出的距离公式,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我们认为,在讲授这一公式时应补充符号法则,以  相似文献   

10.
点P(x0,y0)到直线l:Ax By C=0的距离即为点P(x0,y0)到直线l上的动点Q(x,y)的距离的最小值,由柯西不等式:  相似文献   

11.
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 By C=0,求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M的坐标.设PM与直线l交干一点D(x1,y1),直线l的法向量为e=(A,B),→DP平行于e,设→DP=λe,  相似文献   

12.
给出定点M(二。,y。)和定直线l:Ax By .____,.}Ax。 Bvn C}___.__. C一O,那么“一带簿瑞尸表示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上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基本公式,可直接求点线距离.因它涉及到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内容,所以把此公式和其他相关表达式结合,构成新的组合式,  相似文献   

13.
点P(x,y)到直线Ax By C=0距离为d=|Ax By C|/A~2 B~2,当P(x,y)在函数y=f(x)上时,该公式变为d=|Ax Bf(x) C|/A~2 B~2,本文通过引进函数y=f(x),借助该公式解决一些与函数相关的问题.1.求函数单调性例1求f(x)=|x 2-1-x2|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分析把函数f(x)作为点线间距离,借助图象,看x变大时,该距离如何变?图1例1图解函数的定义域是-1≤x≤1,令y=1-x2,即x2 y2=1,y≥0.如图1,所以f(x)=|x 2-y|=|x 2-y|2×2,几何意义:半圆上动点M(x,y)到定直线l:x-y 2=0的距离的2倍.由图1知使OB⊥l时,B到l的距离最小,显然OB:y=-x,由x2 y2=1,(y≥0),y=-x,…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已经删去了直线方程的法线式。但是,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如何由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公式中符号。不少教科书上尽管不用法线式而推证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然而对这个问题并未作回答。本文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判别法则。兹简述于后。 一、点P(x_1,y_1)在直线l:Ax+By+C=0(B>O~*)的上方(或下方)的充要条件是 Ax_1+By_1+C>0(或Ax_1+By_1+C<0)  相似文献   

15.
关于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有许多不同的证法,其中不少证法用到相似三角形,向量,三角或微积分。然而,本文介绍的证法仅用到基本的代数和几何知识。命题设Ax+By+C=0是一条直线的方程,(x_0,y_0)是这直线外一点,则该点到这直线的距离为  相似文献   

16.
定理 若直线l:Ax +By +C =0 (A2 +B2 ≠ 0 )与椭圆C :(x -x0 ) 2a2 + ( y - y0 ) 2b2 =1有公共点 ,则有(Aa) 2 + (Bb) 2 ≥ (Ax0 +By0 +C) 2 .证 由(x -x0 ) 2a2 + ( y - y0 ) 2b2 =1 ,可令x =x0 +acosθ,y =y0 +bsinθ ,代入Ax +By +C =0 (A2 +B2 ≠ 0 ) ,得A(x0 +acosθ) +B( y0 +bsinθ) +C =0 .整理得Aacosθ +Bbsinθ =- (Ax0 +By0 +C) .即 (Aa) 2 + (Bb) 2 sin(θ + φ) =- (Ax0 +By0 +C) (其中 φ为辅助角 ) .又 |sin(θ+ φ) |≤ 1 ,∴| - (Ax0 +By0 +C) |(Aa) 2 + (Bb) 2 ≤ 1 .即 (Aa) 2 + (Bb) 2 ≥ (Ax0 +By0…  相似文献   

17.
对于直线,有如下结论:若直线l的方程为f(x,y)=Ax+By+C=0,及点P1(x1,y1)、P2(x2,y2),则(1)线段P1P2与直线l无公共点  相似文献   

18.
一般地 ,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或Ax +By +C <0所表示平面区域的判断 ,我们需经过两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 ,确定直线l :Ax +By+C =0对平面区域的划分情况 (如k >0时 ,直线l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左上、右下两个区域 ) ;然后再分析特殊点所在的区域 .在实际操作中总感觉这种方法繁而不便 .这里介绍一种通过对系数A ,B的符号进行直观的分析从而判断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 ,具体过程参照下表 .表 1 判断方法示意表系 数 符 号不等式方位A >0A <0B > <0Ax +By +C >易笊舷翧x +By +C <0 左右下上   1)原理分析 .图 1 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平面解析几何》①P108—110定理2:平面上两点P_1(x_1,y_1),P_2(x_2,y_2)分居直线l:Ax+By+C=0的两侧,则Ax_1+By_1+C与Ax_2+By_2+C异号。如果P_1、P_2在直线l:Ax+By+C=0的同侧,则Ax_1+By_1+C与Ax_2+By_2+C同号。从此导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定理能否推广到般二元不等式?本文将给出二元不等式解法的理论依据与实际解法。为了表达的方便,先介绍n次代数曲线的基本知识。定义1 n次代数方程  相似文献   

20.
王户世 《数学通讯》2007,(10):18-19
点P(x,y)到直线Ax+By+C=0距离为d=|Ax+By+C|/√A^2+B^2,当P(x,y)在函数y=f(x)上时,该公式变为d=|Ax+Bf(x)+C|/√A^2+B^2,本文通过引进函数y=f(x),借助该公式解决一些与函数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