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应龙  董晨钟 《物理学报》2009,58(4):2350-2357
在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理论方法基础上,通过系统考虑电子关联效应、弛豫效应以及相对论高阶修正,详细研究了C Ⅱ离子1s-2p光激发形成的内壳层电子激发态(1s2s22p2和1s2s2p3)、辐射和Auger末态的能级结构以及各种可能的衰变过程.计算了C Ⅱ离子1s内壳层光激发能量、辐射和Auger衰变率及其线宽,进一步由不确定关系推出了这些激发态的能级寿命,并与最新的实验结果和已有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内壳层激发态 线宽 寿命 多组态Dirac-Fock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MCDF)理论方法基础上,通过系统考虑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Breit相互作用和弛豫效应,详细研究了类锌金离子Au49+的能级结构以及涉及M壳层激发态各种可能的辐射和Auger衰变过程.总结了QED效应和Breit相互作用对类锌金离子Au49+的M壳层激发态能级影响的一般规律.指出了随M壳层洞态的变化,主要的辐射衰变和Auger衰变的退激发特性.计算得到的部分辐射衰变能与已有的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结果作了比较,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全相对论框架的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系统研究了类Be离子(Z=8-54)内壳层激发态1s2s22p的能量、辐射退激发和Auger退激发过程。详细讨论了电子关联效应对相关结构和退激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于n=2和3壳层的电子关联效应最重要。另外,随着Z的增大,辐射退激发几率逐渐而平滑的增大,而Auger退激发几率的变化则不显著。本文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计算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全相对论框架的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系统研究了类Be离子(Z=8-54)内壳层激发态1s2s22p的能量、辐射退激发和Auger退激发过程.详细讨论了电子关联效应对相关结构和退激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于n=2和3壳层的电子关联效应最重要.另外,随着Z的增大,辐射退激发几率逐渐而平滑的增大,而Auger退激发几率的变化则不显著.本文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计算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5.
王向丽  董晨钟  桑萃萃 《物理学报》2009,58(8):5297-5303
利用基于多组态Dirac-Fock理论方法的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程序GRASP92和RATIP以及最新发展的研究光电离和辐射复合过程的程序RERR06,研究了光子能量为947.9 eV时Ne原子的1s光电子谱及其相应的Auger衰变过程.所得结果与其他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通过分析光电离伴随态Ne+1s-12p-11,3)3p的Auger衰变过程可知:3p旁观的Auger跃迁是主要的衰变机制,Ne+1s-12p-11)3p的Auger强度整体上大于Ne+1s-12p-13)3p的Auger强度.同时,也预言了光电离伴随态Ne+1s-12p-11,3)3p产生的Ne+,Ne2+和Ne3+末电离态离子的相对丰度分别为0.02,0.58和0.41. 关键词: 光电离 Auger衰变 多组态Dirac-Fock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全相对论框架的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研究了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的结构和俄歇退激发过程。为了充分考虑电子关联效应,将活动空间扩展到n=8壳层。详细讨论了电子关联效应对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结构和俄歇退激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进行理论研究时,有必要考虑来自n=8壳层的电子关联效应。本文模拟的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的俄歇电子谱与实验符合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方法, 研究了W28+离子由基态俘获一个电子形成双激发态(3d104s24p64d10 )-1 nln'l'(n = 4~6, n' = 4~15)的双电子复合(DR)过程. 比较分析了3s、3p、3d、4s、4p和4d电子激发对DR速率系数的贡献, 分析了3d、4s、4p和4d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随轨道量子数l' 的变化. 考虑和已有的计算完全相同的初态, 中间双激发态以及辐射和俄歇末态的情况下, 得到了和已有的计算符合很好的结果. 在综合了分析得到的对W28+离子DR过程有明显贡献的各种因素后,进一步得到了总DR速率系数. 其中, 考虑DAC效应对总DR速率系数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对DR速率系数进行了参数拟合, 拟合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  相似文献   

8.
利用全相对论扭曲波(RDW)方法,系统计算了类铜Au50+离子的外壳层电子4s激发到4l 、5l ( l= s、p、d、f,除去4s-4s )和内壳层电子3l (l = s、p、d)激发到4l 、5l (l = s、p、d、f)的碰撞激发截面,研究了在不同入射电子能量下截面的变化规律,给出了3d-4f 和3d-5f 精细结构能级的碰撞激发截面。部分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及最新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相对论扭曲波(RDW)方法,系统计算了类铜Au50+离子的外壳层电子4s激发到4l 、5l ( l= s、p、d、f,除去4s-4s )和内壳层电子3l (l = s、p、d)激发到4l 、5l (l = s、p、d、f)的碰撞激发截面,研究了在不同入射电子能量下截面的变化规律,给出了3d-4f 和3d-5f 精细结构能级的碰撞激发截面。部分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及最新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仝晓民  李家明 《物理学报》1989,38(9):1406-1412
本文系统地计算了H原子,类H-Xe离子及Xe原子内壳层的双光子衰变速率。阐明其相对论效应和电子屏蔽效应。并与最新的实验结果和他人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陈展斌  董晨钟 《物理学报》2018,67(19):193401-193401
在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方法和密度矩阵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发展的全相对论扭曲波程序,系统研究了超精细结构效应对纵向极化电子碰撞激发过程以及退激发辐射光谱圆极化特性的影响.计算得到了类氦Sc~(19+)和~(205)Tl~(79+)离子1s~2 ~1S_0→1s2p ~3P_2超精细结构层次上M_F能级的碰撞强度,考察了辐射衰变过程中发出特征光子的极化特性,并分析了E1-M2量子干涉效应以及电子-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相对论修正对退激发辐射光子圆极化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利用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方法, 研究了W28+离子由基态俘获一个电子形成双激发态(3d104s24p64d10 )-1 nln''l''(n = 4~6, n'' = 4~15)的双电子复合(DR)过程. 比较分析了3s、3p、3d、4s、4p和4d电子激发对DR速率系数的贡献, 分析了3d、4s、4p和4d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随轨道量子数l'' 的变化. 考虑和已有的计算完全相同的初态, 中间双激发态以及辐射和俄歇末态的情况下, 得到了和已有的计算符合很好的结果. 在综合了分析得到的对W28+离子DR过程有明显贡献的各种因素后,进一步得到了总DR速率系数. 其中, 考虑DAC效应对总DR速率系数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对DR速率系数进行了参数拟合, 拟合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方法,研究了W~(28+)离子由基态俘获一个电子形成双激发态(3d~(10)4s~24p~64d~(10))~(-1)nln'l'(n=4~6,n'=4~15)的双电子复合(DR)过程.比较分析了3s、3p、3d、4s、4p和4d电子激发对DR速率系数的贡献,分析了3d、4s、4p和4d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随轨道量子数l'的变化.考虑和已有的计算完全相同的初态,中间双激发态以及辐射和俄歇末态的情况下,得到了和已有的计算符合很好的结果 .在综合了分析得到的对W~(28+)离子DR过程有明显贡献的各种因素后,进一步得到了总DR速率系数.其中,考虑DAC效应对总DR速率系数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DR速率系数进行了参数拟合,拟合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全相对论框架的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研究了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的结构和俄歇退激发过程.为了充分考虑电子关联效应,将活动空间扩展到n=8壳层.详细讨论了电子关联效应对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结构和俄歇退激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进行理论研究时,有必要考虑来自n=8壳层的电子关联效应.本文模拟的类Li硼离子内壳层三重激发态2s2p~2的俄歇电子谱与实验符合好.  相似文献   

15.
颉录有  张志远  董晨钟  蒋军 《物理学报》2008,57(10):6249-6258
利用相对论扭曲波方法和新发展的研究电子碰撞激发过程的计算程序REIE06,系统计算了电子碰撞激发高离化态类镍Gd36+和Rn58+—U64+(Z=86—92)离子从基态到4l(l=s,p,d,f)次壳层精细结构能级的碰撞强度和截面.研究了随等电子系列变化时,从基态到与X射线激光有关的3d94p和3d94d激发态能级的电子碰撞激发截面随Z的变化,讨论了强的组态相互作用对高离化态类镍离子截面的影响.通过对Gd36+离子涉及X射线激光跃迁的相关能级电子碰撞激发速率系数的计算,分析了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对碰撞过程的影响.同时,目前部分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很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电子碰撞激发 相对论扭曲波方法 高离化态类镍离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于多组态Dirac-Fock(MCDF)理论方法的原子结构和性质计算程序GRASP92和全相对论扭曲波电子碰撞激发计算程序REIE06,系统计算了类氖离子(Z=50—57)激发组态2s22p53l和2s2p63l(l=s,p,d)的能级结构和碰撞激发截面,总结了碰撞激发截面随入射电子能量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实验中感兴趣的(2p1/23d3/2)1→2s22p61S0(标记为3C线)与(2p3/23d5/2)1→2s22p61S0(标记为3D线)跃迁线强度比值的沿等电子系列特性和强组态相互作用对高离化态类氖离子截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袁萍  刘欣生  张义军  颉录有  董晨钟 《物理学报》2002,51(11):2495-2502
用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系统地计算了与闪电过程有关的NII离子2p2,2s2p3,2p3s,2p3p,2p3d组态能级之间的辐射跃迁概率,并由此推算出这些组态的35个能级的寿命.计算中考虑了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延迟效应等重要贡献.与已有的理论计算比较,目前计算的结果更接近最新实验值.据此,进一步给出了2p3d3F能级寿命新的理论预言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相对论扭曲波方法,系统地计算了类铍N3+和 O4+离子从基态到2s2p和2p2 的各激发态以及从亚稳态到2p2各激发态的电子碰撞激发截面,详细地讨论了靶态的关联效应对激发截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2s-2p的单电子激发,在低能碰撞时,靶态的电子关联效应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使得激发截面降低;而高能碰撞时,靶态波函数的描述对连续态波函数的影响比较小,对激发截面影响也比较小.对于2s2-2p2的双电子激发,其中基态2s2 1 S0到J=0的2p2 3 P0,1S0的激发截面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末离子态波函数与基组态波函数的混合,但是其他几个激发的激发截面较小.  相似文献   

19.
李杰  董晨钟  颉录有 《物理学报》2006,55(2):655-660
利用多组态Dirac_Fock(MCDF)理论方法,通过对Ar原子在基组态3p6和激发组态1s-14s,2s-14s,2p-14s,3s-14s,3p-14s情况下电子波函数的计算,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内壳层电子激发(或电离)引起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kα和kβ线的跃迁波长和概率的变化情况,并与以往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MCDF方法 弛豫效应 电子波函数 跃迁概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电子的相关一致极化4-ζ(aug-cc-pwCVQZ-DK)基组,采用高精度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了SiS自由基与最低的解离极限Si(3Pg)+S(3Pg)对应的18个Λ-S电子态的势能曲线.计算中考虑了标量相对论效应以及Si(2s22p6)和S(2s22p6)内壳层电子产生的关联效应.基于计算的势能曲线,拟合出了束缚态的光谱参数,包括平衡核间距Re,绝热激发能Te,振动常数ωe和ωeχe,平衡转动常数Be;并分析了束缚态在不同键长位置处的电子组态.计算了18个Λ-S态的电偶极矩函数,阐明了电子态的组态变化对电偶极矩的影响.给出了包含b3Π和A1Π态的自旋-轨道矩阵元随核间距变化的曲线,分析了邻近的电子激发态对b3Π和A1Π态的扰动.计算了A1Π—X1Σ+和E1Σ+—X1Σ+跃迁的跃迁偶极矩和Franck-Condon因子,讨论了A1Π和E1Σ+的最低五个振动能级的辐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