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硼化学中的新共生亲核反应: 胺基二氯硼烷的三杂芳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类新反应被揭示。本文通过供试N-取代胺基二氯硼烷与一系列结构不同的杂芳基锂的反应结果, 考虑芳核软性对有关四配位三芳基硼胺络阴离子在反应中生成规律的作用。通过水解处理, 该络合物转化成相应的三杂芳基硼烷或其仲胺及外加Lewis碱分子配合物。结果表明, 胺基二氯硼烷的三杂芳烃化是以共生效应所稳定的这类络阴离子的形成为基础的新亲核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50%NaOH,CH~2Cl~2体系中相转移催化产生的二氯及二溴卡宾与对位取代的苯乙烯反应的相对速率常数k~rel并用Brown式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在此条件下,二氯及二溴卡宾都是有亲电性,其中二氯卡宾的选择性大于二溴卡宾。本文还测定了上述相转移反应中,反应物烯烃、溴仿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动力学公式对所得的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出在此条件下,反应为二级,其中对烯烃和溴仿各为一级,溴仿过量时,反应对烯烃呈准一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以全氟羧酸阳离子交称膜为起始原料,通过化学转变,合成由四氟乙烯骨架和具有季铵基末端基侧链组成的全氟阴离子交换膜的过程。膜的转变先后经历了酯化,酞胺化、胺化等数步反应,最终合成了末端基为季铵基氯型的阴离子膜。各步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结果得到鉴定,并由元素分析结果计算各步反应的转化率,各步反应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都具有良好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超声辐射和相转移催化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自氯仿产生二氯卡宾的反应, 该方法具有速度快、产率高、催化剂用量少等优点, 是一种产生二氯卡宾的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各种因素对二氯丙醇环化反应的影响,以及无机盐NaCI的存在对粗环氧氯丙烷(ECH)溶液浓度的影响。建立了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其正确性,得到了二氯丙醇环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二氯丙醇环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二氯丙醇与NaOH的摩尔比为1:1.2,环化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90s。二氯丙醇环化反应为二级反应,1,2-二氯丙醇和1,3-二氯丙醇环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是94.19kJ/mol和92.23kJ/mol。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C60及其卤化衍生物在阴离子聚合中的研究进展。在阴离子聚合中,C60可以直接与反应而进入主链,形成超枝化结构;C60可作为阴离子聚合的偶联剂,形成星形和线形结构;C60阴离子可以引发阴离子聚合。介绍了偶联产物结构控制的方法,以及偶联产物的稳定性。氯化富勒烯也可以作为阴离子聚合的偶联剂,生成星形结构聚合物。  相似文献   

7.
利用碱的亲卤进攻,既可引发一些含溴与含氯全卤代烷之间进行溴-氯交换反应,也可引发单个含溴、氯全卤代烷进行自身的溴-氯交换反应.此卤素交换反应条件温和,为全卤代烷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对交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地探讨,认为反应主要是经由碱的亲卤进攻引发产生碳阴离子中间体后,多步碳阴离子与全卤代烷之间的亲卤进攻的机理所进行的,各种交换产物的量是这种多步交换反应达到平衡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平衡溶剂化能的约束平衡方法和溶剂重组能的新表达式, 实现了电子转移反应溶剂重组能的数值解, 研究了二氯二氰基苯醌(DDQ)及其阴离子体系DDQ-之间的自交换电子转移反应. 考虑了DDQ与DDQ-分子以平行方式形成受体-给体络合物时的两种构型. 引入线性反应坐标, 计算了该反应在不同溶剂中的溶剂重组能. 基于两态变分模型得到了反应的电子耦合矩阵元. 根据电子转移动力学模型, 计算了该自交换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9.
室温下, 用Cp2ZrCl2 与LiC≡CPh反应, 合成了碳碳偶合反应的Zr(Ⅱ)阴离子中间体Li[Cp2Zr(C≡CPh)(η2:1,2-PhC2C≡CPh)]. 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给出了两个炔烃之间碳碳偶合的证据. 用核磁共振谱初步探讨了合成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室温下,用Cp2ZrCl2与LiC≡CPh反应,合成了碳碳偶合反应的Zr(Ⅱ)阴离子中间体Li[Cp2Zr(C≡CPh)(η2:1,2-PhC2C≡CPh)].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给出了两个炔烃之间碳碳偶合的证据.用核磁共振谱初步探讨了合成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烯酮或乙烯与甲醛环加成协同反应机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德彩  傅孝愿 《化学学报》1994,52(7):658-662
本文研究了烯酮与甲醛, 乙烯与甲醛两个环加成反应的协同过程的过渡态(TS),用能量分解方法对两个过渡态中反应物间的相互作用能的本质做了剖析。通过对比,发现在乙烯与甲的过渡态中反应物的占有轨道间电子的交换排斥作用能比较大, 从而可以说明此反应比乙烯与烯酮间的协同过程难于进行。  相似文献   

12.
许金 《化学学报》1989,47(4):367-371
研究了水溶液中三价铁与2,3-二羟基苯甲酸络合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测定并计算了络合作用的反应速度常数. 活性 和活性焓随氢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 指明了FeCH2(3+)的缔合机理和FeOH(2+)与Fe2(OH)2(4+)的解离活化机理, 反应速率方程表明氢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对Fe(III)络合作用是典型的. 但是在[Fe(III)]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则有一个反常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2R)-莰烷磺内酰胺为手性助剂,经不对称Michale加成、断裂等简单步骤合成红褐林蚁和多点林蚊尾虫信息(3R)和(3S)-3-乙基-4-甲基戊酸甲酯(1),该合成的对映异构体纯度均达94%e.e.以上,另外其关于中间体(3'R)-N'-3'-乙基-4-甲基戊酰基莰烷-10,2-磺内酰胺的单晶结构进行了报道,并讨论了在有或无CuBr·Me~2时Michael加成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OT-H2O2-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焦奎  张书圣  韦璐  刘澄凡 《化学学报》1997,55(11):1121-1129
本文首次提出了邻联甲苯胺(OT)-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本方法以线性扫描二阶导数伏安法检测HRP催化H2O2氧化OT的产物, 用于游离HRP和各种HRP标记物测定, 灵敏度比经典的ELISA光度法分别高两个至四个数量级。测定游离HRP的检测限达到1.8×10^-^1^2 g/mL, 线性范围为5.0×10^-^1^2-1.0×10^-^8 g/mL。对此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的偶合反应机理及电极还原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WAMHOFF  H  马敬骥 《化学学报》1987,45(2):166-171
2-甲基-1,5-苯并硫氮杂-4(5H)-酮(1a)与不同的氯化试剂-五氯化磷、三氯氧磷和氯化砜在不同的条件下氯化,可分别生成:2-甲基-4-氯-1,5-苯并硫氮杂(2a)、2-氯-4-甲基-1,5-苯并硫氮杂(3a)、2-二氯甲基苯并噻唑(5)、2-三氯甲基苯并噻唑(6)和2-甲基-1,5-苯并硫氮杂-4(5H)-酮盐酸盐(4).2-甲基-4-氯-1,5-苯并硫氮杂与醇钠反应生成相应的2-甲基-4-烷氧基-1,5-苯并硫氮杂外,还可以分离到它的2,4-异构体,2-烷氧基-4-甲基-1,5-苯并硫氮杂.产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和^1^3C核磁共振谱和质谱鉴定.  相似文献   

17.
庄乾坤  陈洪渊 《化学学报》1996,54(8):807-812
本文推导了微盘及微球电极上EE反应的一般稳态电流表达式; 对ErEr,EqEr, EiEr, ErEq, ErEi, EiEi及EqEq各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讨论; 并以亚硫酰氯的还原反应为特例进行了研究及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铜(Ⅰ,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有关配体存在下,利用金属铜粉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氧化加成配位反应合成了四种铜(Ⅱ)配合物(配体分别为联吡啶、双二苯基膦乙烷、2-氨基吡啶、苯并咪唑)。同时又利用双齿有机膦配体(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dppp=双二苯基膦丙烷,dppb=双二苯基膦丁烷)和金属铜盐的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一价铜(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经X射线四圆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方法解出。利用电子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氧化加成配位和还原取代配位反应的机理。初步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合成铜(Ⅰ,Ⅱ)配合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段新方  尹承烈 《化学学报》1997,55(2):167-171
本文通过脂肪簇和芳香族两类不同锂试剂R^2Li与酮酸钛盐ArCOCOOTi(OR^1)3的反应, 对新型钛调整体系中的还原反应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锂试剂对体系还原与加成比例的影响与酮酸钛盐中醇配体的相比显得较为微弱; 同时还证实了在钛调整体系的还原反应中起还原作用的氢原子只可能来自体系酮酸钛盐醇配体OR^1或锂试剂R^2Li两者中与杂原子相连的碳原子。  相似文献   

20.
陈庆云  朱士正 《化学学报》1983,41(12):1153-1163
Pentafluorophenyl and p-chlorotetrafluorophenyl-3- oxaperfluoroalkanesulfonates XCF2CF2OCF2CF2SO3C6F4Y (1) (Y=F, p-Cl)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3-oxaperfluoroalkanesulfonyl fluorid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odium phenoxide in good yield. 1 reacted with various nucleophilic reagents more readily than phenyl perfluoroalkanesulfonates. The reactivity of nucleophiles toward 1 is parallel to the pKa values of their corresponding acids. All nucleophiles used (except C6H5S^-) attacked sulfur of 1 giving RfSO2Nu. Treatment of 1 with CH3CO^-2 produced perfluorophenyl acetate. When equivalent amount of KF was added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the yield of the acetate decreased and main product was acetyl fluoride. Thi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followed the course of intermediary mixed anhydride formed through the attack of CH3CO^-2 on sulfur of 1. But when 1 was treated with ArS^- the only reaction occurred was C-O scission of the sulfenate by the nucleophilic attack of ArS^- on the fluorinated benzene ring to give the totrasubstituted perfluorobenzene, 1, 2, 4, 5-C6F2 (SAr)4. In contrast to the nucleophilic reaction of the mono-substituted pentafluorobenzene it was shown that in all reactions with nucleophiles para or ortho di-substituted compounds such as ReSO3C6F4Nu were not f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