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考综合题的解题研究、命题研究一直都是很多同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全卷的最后一题,命题组在设计时更是匠心独运,苦心经营,从而带来很多命题考查功能之外的试题立意、教学指向.当然也有个别考题出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在文1、2中得到商榷和改进,这种本着命题研讨的精神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十分难得的,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也列举两个题例,根据个人喜好也做些赏析或改编,就教于大家,期待批评.一、题例及改编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遇到一道题不知怎么解,或者虽然解出来,但方法特别繁,速度特别慢,或者老师一点拨就豁然开朗,而这层窗户纸自己却捅不破.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做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3.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理解概念,正确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在学习简易逻辑时,由于对命题的否定理解不深,常常出现某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现对常见的几种错误给予澄清.错误1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如命题:a是无理数,其否定是:a不是无理数.但据此就片面的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就错了.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1)对于任意实数x,使x2=1;(2)存在一个实数x,使x2=1.错解:对于任意实数x,使x2…  相似文献   

4.
中考试卷中的几何综合题具有非常大的区分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多一些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才能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不会感到十分吃力.一题多解,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解决几何综合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问题解决有这样的阐述:"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  相似文献   

5.
刘洪 《数学通讯》2001,(23):14-14
在简易逻辑的教学中 ,常因为对逻辑联结词的使用不当而导致一些错解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错解进行分析 ,供读者参考 .例 1  p :9的平方根是 3.写出非 p并判断真假 .错解 有人认为非 p是“9的平方根不是 3” .并认为“9的平方根不是 3”是一个假命题 ,从而出现p与非 p均是假命题 .上述解法中存在两个问题 .①非 p的写法不正确 .一个命题的否定并非是在命题的结论前添加否定词就能完成的 .正如文 [1]所指出的那样 ,当命题中含有全称量词或存在量词时 ,命题的否定应对量词作适当的调整 .事实上 ,例 1中的命题 p隐含着全称量词 ,p等价…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函数型综合题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笔者对2004年全国30个省市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每份试题中都有函数型综合题,分值平均占到12.11%左右.如:北京占7.3%,上海市占18.3%,黑龙江省、吉林省、陕西省都占8.3%等,黄冈市最高占22.5%.二、主要特点通过对2004年中考中的函数型综合题进行分析,发现这类综合题的主要特点有:1.题干较长,信息容量大;2.涉及的知识层面丰富,综合性强,考点多;3.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4.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题内容有:1.利用函数知识解…  相似文献   

7.
有关复平面上的图形和轨迹问题 ,即如何根据复数z所满足的条件来确定其对应点集的图形、轨迹及其特征的综合题 .这类综合题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 ,因而在会考和高考中时常出现 .由于复数z =x yi(x ,y∈R)与复平面内的点 (x ,y)构成一一对应 ,因此 ,复数与平面图形的方程或点的轨迹就有必然的联系 ,更由于复数的乘除与旋转有联系 ,就有更多的综合问题出现 .不过 ,其实质还是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引伸出来的问题 .认清这类综合题的内在联系 ,为求解这类综合题形成一般的解题策略是 :一设二识三求 ,即根据给…  相似文献   

8.
含有字母系数方程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解这类问题时,由于概念不清,理解不透,思考不周密,往往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而出现错解或漏解现象.本文就一元二次方程引起漏解的原因,结合实例说明如下: 一、忽视考虑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们平时学习过程中,常常可以由教材上已有知识得到一些教材上没有出现,但又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一般讲,通过证明是正确的命题都可称为定理,我们在解题需要时都可以运用.掌握这些结论有三大好处:其一,利于稳定心态.当我们发现某个问题与自己掌握的某个一般性结论相关时,心里就踏实了许多,不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综合题在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解题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向性,且解题过程还具有依赖性,即前面求出的结论是解决后面问题的条件。学生在解综合题过程中会遇到  相似文献   

11.
<正>初三同学遇到几何综合题,经常会感到很困难,主要原因是对几何图形的结构及问题本身理解不透,本文通过对一道几何综合题多解分析,引导同学如何在复杂的图形中分析图形、寻找关系、解决问题.1例题呈现如图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相似文献   

12.
当学完微分方程这最后一章,势必会遇到如何运用该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题的方方面面,诸如解题的分析方法、计算技巧等.本文仅就应用微分方程求未知函数这一问题,通过实例略谈综合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3.
我要推广     
学习数学,不能一叶障目,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培养这种眼光和能力,学会推广是有效途径之一.推广就是发现命题背后的更一般命题.同学们可能会问,一个命题的解(证)有时就不易了,还要推广,可谓难上加难.不错,推广并解(证)推广命题确实有难度,但如果你能发现命题的本质解(证)法后,解(证)推广命题可能就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了,即...  相似文献   

14.
<正>几何综合题一直被同学们视作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一座高山,其已知条件众多、图形复杂,而且往往还需要创造性地添加辅助线才能得解.同学们添加辅助线时绞尽脑汁却常常无功而返;而一旦灵光一现画出“神奇”的辅助线后,图形似乎就变了个样子,解答思路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如何才能更多更轻松自如地拥有这样的顿悟时刻呢?下面我们就以2021年中考数学北京卷27题为例,与同学们一块儿探究几何综合题的解决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困惑:一个数学题目自认为讲清楚了,但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还是束手无策;也有些题目,知识点学生是明白的,老师也认为没问题,但一做还是错.常听见学生这样埋怨:我数学题做得不是不多,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就引起笔者的反思,特别是课堂上的题目讲评值得反思,必须讲得透彻.数学题目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然而很多时候只是简单讲解,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题目表层,做题只会简单地模仿,那么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  相似文献   

16.
圆与坐标平面是初中数学里两个核心问题.它们的有机结合,构建了花样繁多而又富有创新的2001年中考数学的综合题、压轴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初中数学命题工作正完成跨世纪的变革.据笔者手中的43份2001年中考数学试卷统计表明,以圆与坐标平面为基本框架的综合题、压轴题就有24份,占55.8%.且分值均在9~14之间,武汉市的最后两题均属此类试题.总分值为26分,上述这一比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任教高三年级多年,每一届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都会听到学生反映最惧怕“解析几何的综合题”.原因是解析几何综合题思路虽然清晰,但是字母多、式子繁,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关系式把这些字母、式子统帅起来进行处理,并且运算量太大,通常学生只能得一些步骤分.但最近这些年的现实是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解析几何综合题(分值14分左右,约占数学总分的9.3%)始终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向来作为压轴题出现,成为考生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因此,解析几何综合题成为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冯志华老师在文章中,针对不易从结论(求证)入手寻找解题思路的情况,着重分析了如何从对题设条件的细致分析入手,寻找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有一定帮助.初中数学的几何综合题,题目灵活,综合性强,解法多样.很多关于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的文章,都对这类题目给出了深入分析研究和精彩解法,并且分别呈现了"一题多解"和"多题通解"的经典训练方向.很多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经常是自己思考时,百般探索而没有思路,一看答案就明白怎么解决了!那么,怎么才能独立想到问题的解法呢?如果对题目分析的比较顺利,从求证或求解出发,能目标明确地找出解题思路,就最好了;如果条件和结论都分析了很多次还没有思路时,不妨像下面一样,通过细化分析题设,探究各种解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珠算学术交往中,出现了这样问题,或那样问题,应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做得非常好的,他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学孔子之道,讲平等公正 1、孔子从不摆出权威的架子。 在学术交往中,孔子不把自己当做真理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问题,现就在此类问题教学中如何渗透择优思想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 一、择优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数学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如果整堂课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是不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失去了数学本身的魅力,而且不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结果,也就不存在如何择优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