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又有一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就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五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国际科技界称此项成就是"激光致冷及原子捕捉"(laser cooling trapping)技术的重大突破.笔者查阅并整理了有关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译序甘幼王平编者按:本文原载《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丘成桐刘兆玄编,甘幼王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桂林,1996.)1992年,是方今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  相似文献   

4.
光电效应的发现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光的本性。在这当中有三位物理学家为此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物理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887年赫兹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后来他的学生德国科学家勒纳对光电效应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于1902年发表了第一批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于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大多数人已经很熟悉了,但对于那个促使他们获奖的“幕后功臣”--吴健雄,很多人对她却知之甚少。吴健雄(1912.5.31 ̄1997.2.16),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推进作用。她在实验中首次证明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推测,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曾获得除诺贝尔奖以外的很多大奖。  相似文献   

6.
贺丽 《大学物理》2012,31(1):43-46
2011年是超导电性发现100周年.本文介绍了除诺贝尔奖之外,专门在超导研究领域设立的3个物理学奖项:马梯亚斯奖、巴丁奖和昂纳斯奖.这3个奖项分别奖励在超导材料、超导理论和超导实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已有35位著名物理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7.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8年10月13日宣布把199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克劳林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三人的科学成就是:发现了电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变成新的粒子,又称“量子流体”.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证书上说:“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使人类在对量子物理的理解以及在现代物理的众多领域发展重大概念等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崔琦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华…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末西柏林技术大学向报界宣布: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获得者、电子显微镜发明人、物理学家 Ernst Ruska于1988年5月27日去世,享年81岁. E.Ruska 和 M.Knoll 在 1932年发明电子显微镜[1].因 Knoll去世较早,所以 1986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授予了Ruska.和他同时分得另一半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是西德的G.Binnig和瑞士的H.Rohrer,这二位科学家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到得奖,经过了五年,而E.Ruska则等了50多年才得到诺贝尔奖金. E.Ruska1907年生于现在西德的海得堡.他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史专家,他的舅父是一位天文…  相似文献   

9.
世界医学界的最高奖项是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应用物理学知识(包括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于生理学及医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从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大约占该奖项总获奖数的1/5左右.而这其中有许多是物理学家获得的.下面是几个典型获奖事例. 最早将物理学应用于医学而获诺贝尔奖的是丹麦医学家尼·吕·芬森.他利用光学原理研制出分光滤光聚光器,用以治疗皮肤结核等皮肤病,取得显著疗效,从而荣获19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并成为…  相似文献   

10.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3,22(8):47-48,F003,F004
理论上的另一进展是对相互作用中对称性和守恒量的研究.原来以为,在各种相互作用中,都有空间反射变换P、电荷共轭变换C和时间反演变换T下的不变性.不过,这只是人们抱有的一种观念,除了泡利在1955年曾在一般前提下从理论上证明了在CPT联合变换下量子场论的不变性以外,其他的都未曾在实验或理论上得到过证明.1955年,出现了所谓θ-τ之谜.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分析了以往的实验,他们发现,在弱作用中宇称守恒从来没有得到过实验的确证.因此他们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没有空间反射变换下的不变性),这样也就没有θ-τ之谜了.1957年,吴健雄领导的小组按照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建议,进行了极化原子核钴60的β衰变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随后不久,其他的弱作用实验也证实了宇称不守恒,而且C宇称也不守恒.李政道(图12,内维斯1995年,诺贝尔奖设立百年)和杨振宁(图13,马尔代夫1995年,诺贝尔奖设立百年;图14,圭亚那1995年,诺贝尔奖设立百年)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这是华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的得奖,就像半世纪前詹天佑自力修建京张铁路一样,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世界医学界的最高奖项是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应用物理学知识(包括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于生理学及医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从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大约占该奖项总获奖数的1/5左右.而这其中有许多是物理学家获得的.下面是几个典型获奖事例.最早将物理学应用于医学而获诺贝尔奖的是丹麦医学家尼·吕·芬森.他利用光学原理研制出分光滤光聚光器,用以治疗皮肤结核等皮肤病,取得显著疗效,从而荣获19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并成为现代光线疗法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物理教学思想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世雄 《物理》2001,30(4):238-140
20 0 1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设立 10 0周年 ,全世界物理学界都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庆贺这一盛事 .自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 ,全世界的华人视他们为英雄 .他们大大提高了华人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这一点正如杨振宁所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杨振宁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 ,也是多方面的 .除了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外 ,他和米尔斯创立的规范场理论被看作 2 0世纪与相对论、量子力学齐名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此外…  相似文献   

13.
今年(1980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给两位著名的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菲奇(V.Fitch)和克罗宁(J·Cronin)颁发了诺贝尔奖金.这是由于他们在196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33 GeV质子同步加速器上做了一个当时轰动世界的实验,即他们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CP是不守恒的. 大家知道,物理学中,不可观察量、对称性和守恒定律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先生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p不守恒,即在弱相互作用中,微观世界关于空间反演对称性破坏了.这一理论被吴健雄教授等的极化Co~(60)β衰变实验所证实,即p不守…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11期介绍过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次诺贝尔奖宣布后,争议时有发生,本次也如此.应本刊特别邀请,我国留美物理学家励名强教授介绍他在这一领域的首创性研究成果及其经历.本文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量子光学与高精密原子光谱的物理原理和物理图像,而且提出了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也应创新,即作者提出的要走自己的路.当我们对诺贝尔奖与华人科学家再次擦肩而过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要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迈克耳孙是美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目睹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但是作为一位常规科学家他对经典物理学情有独钟.他的学术生涯有些与众不同,他获得诺贝尔奖不无争议,他是漠视理论类实验物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研究他的诸多方面有助于加强对科学革命过程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10月9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向外界报道,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因"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从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两位科学家分别发明的实验方法,可以在保持量子特性的同时,测量与操控单光子。他们开启了量子物理学的新领域,使得在不破坏量子结构的前提下直接观察单光子。他们的工作使以前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关于量子动力学的假设有了实证可能。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各自独立发明和发展了测量及操控单个粒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01年是20世纪开始的一年,诺贝尔奖也于这一年开始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为他于1895年发现了X射线。在上期的图7中我们已看到向伦琴授奖的盛况。图1为瑞典1961年发行的纪念1901年诺贝尔奖的邮票,最右为伦琴;图2为德国1951年纪念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奖50周年的邮票,除伦琴肖像外,右上角有他在实验中所用的X射线管。在他之后,还有多项与X射线有关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奖。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图3,东德1965,诞生120周年;图4,西班牙1967,欧洲放射学大会;图5,古巴1993,伟大科学家)在发现X射线时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18.
 这个月再过几天,物理学家希格斯(Peter Higgs)和恩格勒(Fran?ois Englertur)将会到斯德哥尔摩领取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为提出基本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于2012年在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时得到了证实而获奖。这是物理学界最高的成就之一。自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至2013年,共有196位物理学家得奖,他们都实至名归,然而除了2名外,全都是男性得主。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 80寿辰。 6月 17日— 19日 ,“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位沃尔夫奖和 1位费尔兹奖获得者 ,110位海外著名科学家 ,4 0余位院士 ,众多国内一流科学家 ,以及杨振宁先生的朋友、学生 ,部分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共 4 0 0余名正式代表 ,参加了会议 ,共祝杨先生 80华诞。会议安排了 2 2个大会报告 ,4 4个分会报告。做大会报告的世界级科学家有激光发明人C .H .Townes ,夸克创议人M .Gell-Mann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 ,E .A .Cornell ,C .Co…  相似文献   

20.
《现代物理知识》2014,(6):F0002-F0002
<正>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用以表彰这三位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独立在开发蓝光LED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诺贝尔奖委员会高度称赞了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他们的发明具有巨大的意义,并强调诺贝尔奖的建立就是要奖励那些旨在造福人类福祉的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