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实现空间目标的探测与精确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连续变焦结构兼顾大孔径和长焦距的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系统,实现了短焦大视场探测,长焦小视场成像的目的。系统采用里奇-克列基昂(RC)结构加校正镜与变焦结构通过光瞳匹配进行结合的方式,使用两片反射镜压缩光路,系统工作于450~850 nm的光谱范围内,焦距为700~3 500 mm;探测端焦距为700 mm,F数为2.5,视场角为0.5°×0.5°;成像端焦距为1 400~3 500 mm,F数为5~12.5,视场角为0.18°×0.18°。该系统具有探测能力强、成像质量佳、系统总长短、变焦凸轮曲线升角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10°远心离轴三反消像散望远系统的光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共轴三反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基础上,研究了成像光谱仪用远心宽视场、大相对孔径离轴三反消像散系统的设计问题,推导出了平像场、远心三反消像散系统初始结构参量和三级像差的计算方程.在给定系统像方焦距f ′和F/#的情况下,只要给定次镜对主镜的遮拦比α1和次镜口径D2的具体值,就可以得到一个平像场、远心三反消像散成像系统的初始结构,通过进一步优化可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果.据此设计出一个光谱范围0.4~2.5 μm、焦距f ′=720 mm、相对孔径F/4、线视场角为10°的平像场、远心离轴望远系统,其主镜为6次非球面,次镜和三镜为椭球面,在空间频率27.8对线/mm处,调制传递函数值大于0.85.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谱段位于450~900nm,焦距f=6 000mm,F数为10的大F数、矩形视场、长焦距的折轴三反光学系统.光学系统视场角为1.6°,光学系统的畸变优于0.5%,中心面遮拦为6%时,Nyquist频率(25lp/mm)处各谱段调制传递函数优于0.65,整个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同时根据所采用的多光谱时间延迟积分CCD分析了相机各谱段的静态调制传递函数,可以满足多光谱遥感相机的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微光像增强器成像特性,设计了微光全景光学系统,采用反射式前组与透射式后组结构。重点阐述反射式前组的设计方法,并据此设计优化得到了性能优良的成像系统。该系统有效焦距2.43 mm,工作波段0.4 m~0.9 m,有效工作F数1.5,水平视场360,垂直视场30~100。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全视场f 畸变小于6%,调制传递函数在24 lp/mm处大于0.3,系统指标满足成像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共轴三反光学系统实现形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设计出高分辨率空间相机的光学系统,研究了反射式光学系统中存在次镜对主镜的中心遮拦等问题.通过对共轴三反射光学系统结构参数和最终视场在像面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半视场、全视场和环形视场3种光学形式,设计了焦距为3000mm、F数为10的3种形式的共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结果表明:3种共轴三反光学系统在有效视场角内成像质量均接近衍射极限,可以满足高分辨率空间相机不同的使用要求,指出半视场共轴三反光学系统适合于线阵CCD推扫成像,全视场共轴三反光学系统可用于面阵CCD凝视成像,环形视场共轴三反光学系统可实现一台相机上全色和多光谱成像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刘晓梅  向阳 《光学学报》2011,(6):226-229
为了满足宽视场成像光谱仪发展的需求,研究了远心、宽视场和大相对孔径的离轴三反系统的光学设计问题,推导出平像场远心三反系统初始结构尺寸参数和三级像差表达式.针对光谱范围0.4~2.5μm、F数为4、有效焦距720 mm和视场10°的设计要求,采用视场角离轴的方法,设计出次镜为凸球面镜、主镜和三镜共面且都为凹二次曲面镜以及...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空间交汇对接飞行器姿态精确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中短距离使用的宽视场远心对接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该对接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焦距f=10mm,成像范围为1.5~30m,视场角为54°,光谱范围为430~680nm,工作温度范围为-40~+40℃。为满足系统成像范围的要求,利用景深公式计算了不同入瞳直径和对准距离时的成像范围,给出了易于设计、检测和保证入瞳最大化的参数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光学系统设计和消热差设计。像质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结果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均能满足像质要求,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  相似文献   

8.
一种用于空间目标捕获的宽视场可见光光学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鑫  白加光  王忠厚  刘学斌 《光子学报》2009,38(6):1548-1551
设计了一种对空间目标进行捕获并跟踪的可见光相机的光学系统.该成像系统采用了7组共8片的复杂化双高斯结构,焦距40.65 mm,相对孔径为1/1.7,全视场角28°,光谱范围为可见光谱段.该系统可完成对空间目标的捕获和跟踪测量任务,并提供目标图像信息.针对大视场大相对孔径的空间目标探测要求提出了光学系统参量的确定方法,结合设计实例给出一种双高斯向反远距演变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工作于8~12 μm波段的折/衍混合双位置两档变焦光学系统.该系统变焦过程中相对孔径保持不变,F/#为1.7,系统变倍比为3.75∶1.大视场角为19.2°,有效焦距33 mm,用于在大范围内搜索目标;小视场角为5.1°,有效焦距125 mm,用于对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系统采用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为四片镜结构,仅通过两片透镜的轴向移动便可完成两个视场的切换.系统中引入二元面和高次非球面,使系统结构简化,并极大地提高了成像质量.该系统适用于像元尺寸20 μm的非致冷式面阵探测器,可广泛应用于军事扫描成像和红外前视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三反射光学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相机地元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必须具有多光谱成像能力,因此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要满足视场大和畸变小的要求.本文以共轴三反射光学系统为基础,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三反射光学系统.该系统不仅中心遮拦小、光学畸变低,而且实现了全色和多光谱CCD的合理排布.设计结果表明:当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12 000 mm、F数为12、成像谱段位于450~900 nm时,视场角可以达到1.6°,光学系统的线中心遮拦比低于1/3,光学畸变量小于0.5%,在50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优于0.47,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可以满足多光谱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对地遥感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无像差再现像存在的条件及不失真的条件,并具体指出球面参考光形成的菲涅耳全息图可有四个既无像差又不失真的再现像。总结出成像的规律便于人们真实地再现原物。  相似文献   

12.
高动态图像获取技术可以提高复杂光照条件下的成像质量。简要介绍了高动态图像获取的基本原理。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高动态成像方法和重建技术进行了总结,尤其是采用普通图像传感器通过扩展重建获取高动态图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种双通道夜视图像彩色融合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双通道夜视图像的彩色融合系统。利用Matrox Meteor-Ⅱ多通道图像采集卡获取双通道微光与红外视频图像.通过仿MIT,BIT.TNO.线性组合和混合结构等图像融合结构实现微光/微光和微光/红外图像的彩色融合处理。系统彩色图像融合处理是在VC++6.0环境下运用采集卡图像函数库实现的。建立的实验平台为彩色夜视融合算法的评价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玉明  徐光佑  叶培建 《光学学报》1991,11(11):1046-1048
光源的位置和色品影响景物在摄像机中的成像,耀斑和阴影的出现使一般的分割算法得不到理想的分割结果。本文根据双色反射模型将图像分解成两个本征图像——本色图像(matte image)和耀斑图像(highlighit image)。本色图像是去掉耀斑影响的图像,反映了景物本身的不变性,不受外部因素(光源的位置和色品)的影响。而耀斑图像是只含有耀斑的图像,恰反映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并提供景物形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图像融合方法在细胞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李勤  曹恩华 《光学学报》1998,18(12):658-1662
图像融合作为一项先进技术被引入到生物细胞图像处理中,可实现图像的信息融合,完成图像配准,提高图像置信度,改善检测性能和空间分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细胞图像的信息资源,本文采用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方法,将细胞荧光图像和透射图像信息融为一体,操作简便,能准确地判断细胞内部荧光位置,有利于分析其生物机理和含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简单、实时的算法有效实现了亚成像系统中的目标图像分离、标记提取与定位。采用了顺序形态变换的方法,以组合可调滤波器组的形式有效的解决了亚成像图像的低分辨率离散问题,并提出了新的快速标记运算过程。采用一次扫描分析方法取得标记链表,以指针追踪方式合并图像的标记范围,为最终识别图像目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聚类结果,此方法对不同目标图像数据取得了很好的实时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亮度对比度传递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亮度一对比度传递技术提出了一种红外和彩色可见光图像的融合方法,该算法通过对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在HIS空间进行二次融合,保留了可见光图像的颜色特性,并获得一幅具有良好亮度和对比度效果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融合噪声小、细节缺失少、融合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电子稳像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单介绍了电子稳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发展过程 ,重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电子稳像系统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其原理工作框图 ,并详细阐述了电子稳像技术的实质及其目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NSCT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对经NSCT变换的低频子带系数采用基于区域能量自适应加权的融合规则,对高频子带系数采用混合的融合方法,即对于低层,采用基于区域方差选大的融合方法,对于高层采用像素点的绝对值选大的融合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融合算法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节信息,能获得较理想的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20.
在钣金零件视觉测量中,大尺寸零件超出图像采集摄像机的视场范围,不能一次性获得该零件的完整图像,需要将存在一定重叠区域的图像进行图像拼接。针对特征稀少、灰度信息少、轮廓对称的钣金零件图像不易拼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待拼接图像中选择包含重叠部分的等大小区域作为待配准区域,并对其提取轮廓,然后对轮廓图利用相位相关法求待配准区域的配准参数,再根据待配准区域图像与待拼接图像的坐标关系转换求待拼接图像的配准参数并对图像进行配准,实现钣金零件图像拼接的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拼接方法对特征稀少、灰度信息少和轮廓对称的钣金零件图像具有速度快、较好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