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顿力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低速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牛顿力学的原理是从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正确地反映了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如此,它正确地指导着这个范围内的实际活动。因而我们不能否认牛顿力学的科学性,而认为它是人们认识绝对真理的长河中的一个相对真理。 物体机械运动的动力源泉是什么?牛顿认为物体只具有惯性,因而物体机械运动的动力,不是在机械运动物体的内部,而是在机械运动物体之外的外力。这就是牛顿关于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外因论,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因论是根本对立的。当追问到最初的外力是…  相似文献   

2.
1发现落体运动规律的传统描述谈到人类对落体运动的认识过程,不得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是人类对运动理性认识过程的几个里程碑.所有涉及落体运动的教科书上都写到,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而伽利略通过两种方式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牛顿的光学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某些史料,指出人们对牛顿光学成就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对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认为牛顿只持其一种是不正确的,更不能说是由于牛顿的权威而阻碍了光学的发展达1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61-61
伽里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曾用大量事实证明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否定地心说。最先把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并用来研究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规律,为牛顿对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二运动定律的研究铺平道路,所以常被认为是现代力学和实验物理的创始人。1589年他首先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论点。  相似文献   

5.
1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6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居统治地位,他认为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自由落体是自然运动,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倾向性越大,所以速度越大.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理论也是从原始的直接经验引伸而来的,在历史上也起过进步的作用,再加上被宗教利用,所以直到16世纪仍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触犯. 正因为如此,批驳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不仅仅是一个具体运动学问题,也是涉及自然哲学的基础问题,伽利略通过研究否定了…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颜色光学的有关理论和实验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不少新版的大学理科光学教材中也增加了有关颜色光学的内容。本文介绍我们在原有普物光学实验基础上开设的颜色光学实验——光谱光度法测量物体表面的颜色。  相似文献   

7.
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形变能力的重要物理量,本文在对牛顿环这一大学物理经典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牛顿环仪进行了改装,从理论上分析光学平板玻璃与平凸透镜接触端暗斑大小与外力的关系。测定弹性模量,同时利用MTALAB进行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8.
牛顿环干涉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产生光的干涉的仪器很多,牛顿环仪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光的干涉的光学器件、用牛顿环仪可以观察到光的等厚干涉,对其干涉条纹有关量进行测量,便可以很精确地测得产生牛顿环干涉条纹的光学元器件的一些特性参数、用牛顿环仪可以测单色光的波长、组成牛顿环仪的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和平面度.用牛顿环干涉实验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基本实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该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在数据处理方法上没有一个规范和统一的方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牛顿对光与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玉珍 《大学物理》1996,15(4):38-39
详细叙述了牛顿在1665-1675年间对光和颜色的研究过程,阐明牛顿从原来看到光谱带有五种颜色到认为光谱带有七种颜色的转变,论述了这种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形变能力的重要物理量,本文在对牛顿环这一大学物理经典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牛顿环仪进行了改装,从理论上分析光学平板玻璃与平凸透镜接触端暗斑大小与外力的关系。测定弹性模量,同时利用MTALAB进行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1.
1 牛顿力学的质量和能量。牛顿本人没有给出质量的明确定义.一般就说是物质的多少.重要的是在牛顿力学中,认为一个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与物体的运动无关.在相互作用中不会消失,因而有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2.
惯性与力     
人类进行生产劳动时,源于推、拉、提、抛等的肌肉活动,就认识了力.从此,力便与运动关联在一起.在我国,《墨子》里有这样的记述:“力,形之所以奋也”,古人认为力是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在西方,当亚里士多德的“有力才有运动”的理论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推翻的同时,林利略提出的惯性原理认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牛顿呢,他的惯性定律这样描述: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于是,历史进入了牛顿力学时代. 然而,随着历史在时空中的穿梭,自…  相似文献   

13.
陈国贤  姚珩 《物理通报》2023,(2):128-130
牛顿的第一定律不是实验观察的归纳,而是一个公理,牛顿首先运用它建立两个脉冲力合成作用在物体上后,物体会因惯性沿着对角线做直线运动.接着他再次与三次,应用惯性定律分别证明《原理》中的第一个命题——物体受向心力作用必满足面积律,及其逆命题.由此可体会牛顿如何诠释与运用惯性定律,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上对物理核心概念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关于力的概念最初是由于观察物体在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种“接触作用力”的观念曾经处于统治地位,成了人们的一般常识.虽然重力现象和磁力现象早为人们所知,但是并没有想到这些现象有什么“非接触”作用的性质.只是在牛顿理论中才清楚地告诉人们,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吸引力,这个力的方向在物体之间的连线上,大小与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某一时刻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只决定于同一时刻其他物体的位置,而与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远离物体之间引力信息的传递不需要时间.这就是牛顿瞬时超距作用力的基本特征.“超距作…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3-3
阿尔哈曾是中世纪最重要的一位物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光学。他正确地认为,人能看见物体是光由太阳或其他发光体发射出来后,通过被看见的物体反射入人眼所致,而不是托勒密等人认为是靠眼睛发射出的光线被物体反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还牛顿第二定律的本来面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三定律的精髓,它描述了物体所受力与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历史上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及适应范围方面,存在很多误解和争议,损害了牛顿的光辉形象。牛顿第二定律建立过程的历史回顾在牛顿具体提出运动第二定律之前,伽利略已提出这种思想的萌芽,他在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力与速度的依赖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力与加速度之间的依赖关系,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条件下发现作用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将其发展成科学的基本定律。牛顿接受并发展了伽利略的这种观点。在1684年,他明确提出动质量概念之前,只能定性地探索运动第二定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内容及有关概念的论述,人们已阐述了很多,本文仅对第三定律及与之有关联的动量守恒定律作粗浅的讨论.一、牛顿第三定律是一条近似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它指明了力来源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完全对称的,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沿着同一条直线上同时出现、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同时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近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宇宙中只存在着万有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这四种基本的作用力,而其余各种力都可以看作这些基本的作用力的复合表现.其中弱力和强力只在原子核的尺度10-15米范…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应用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有的物理现象几乎都得到了完满的解释,研究物体的运动,大到日月星辰,小到气体分子,都可以用牛顿力学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物体在透镜前能成不同性质的像,这是人们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物体在透镜前究竟能成多少像并不是人们都熟悉的.  相似文献   

20.
王绍符 《物理通报》2005,(10):35-37
牛顿是全面阐述光与颜色之间关系的第一人,在其1704年出版的名著《光学》一书中有很大的篇幅介绍光的色散与复合的实验,图1是该书第二部分的命题1,定理1,实验2的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