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使用离线y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0MeV/u 40Ar和C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前向平均反冲射程FW值.根据电荷分布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产额分布.从FW值导出了重离子碰撞中的线性动量转移.与12C+Cu和20Ne+Cu的类似结果比较指出,在相同的弹核速度下,相应于中心碰撞的相对线性动量转移随弹核质量增加而减小,但是在40Ar离子和Cu的中心碰撞中产生的复合系统的激发能比12C和20Ne离子碰撞情况下更高,达到每核子5.3MeV.  相似文献   

2.
使用放射化学方法测定了42MeV/u 12C与115In相互作用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得到了质量分布及同位素分布.实验得到的质量分布与使用级联的两体衰变模型GEMINI程序计算的结果很好地相符.根据同位素分布的系统性,对利用中能重离子反应生成新的远离β稳定线的缺中子核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反冲性质,并将实验得到的质量产额分布与统计碎裂模型进行了比较.根据前向平均反冲射程计算了线性动量转移,在与我们以前工作相比较后指出,在45MeV/A 12C离子引起的反应中,中心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随靶质量而增加,并与引导粒子模型计算结果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4.
使用离线γ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20—46MeV/u 12C离子和铜相互作用中余核的前向平均反冲射程.导出了中心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当轰击能量为27.5MeV/u时,每个入射核子转移的线性动量达到155MeV/c的最大值.复合系统的最大激发能为每核子2.5MeV.  相似文献   

5.
44MeV/A12C离子与铜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44MeV/A的12C离子和铜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35个靶余核的截面以及前向平均射程.得到了同量异位素分布、质量分布和径向动量转移.质量分布和同量异位素分布与推广的统计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结果满意地相符.  相似文献   

6.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7.
用气体电离室-半导体位置灵敏探测器望远镜测量了46.7MeV/u 12C离子轰击197Au,115In,58Ni靶时,在大角区发射的从Li到Mg的复杂碎片能谱;由各碎片的能谱提取了蒸发源的温度和碎片发射的最可几动能Ep,并与=Vcoul+2T计算的平均动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上提取的最可几动能Ep总是低于计算的.用A.Friedman简单的统计公式对复杂碎片的产额进行粗糙拟合,拟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李加兴 《中国物理 C》2006,30(Z2):192-195
描述了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用78.6MeV/u的14N束流轰击Be靶产生出34.9MeV/u的12N次级束流. 利用12N轰击Si靶作为次级靶, 利用直接碎裂反应测量它的反应总截面. 利用理论模型进行了计算,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 发现12N的质子密度分布相对于中子而言, 有一个很大的弥散.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600MeV 18O轰击natPh(厚靶)生成的质量数在180—209之间的Hg同位素产物独立截面的测量结果.通过与600MeV质子轰击天然铅靶生成Hg同位素产额分布的比较,讨论了几个质量区段Hg同位素的生成机制.测量结果也与相对论重离子碎裂反应双质子移出道的产额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能重离子与中子较富集靶核组成的反应系统对生成丰中子类靶余核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化学方法研究了6.3—24.6MeV/u 40Ar+natW反应中Hf的生成,得到了Hf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反冲性质和同位素分布.指出利用HIRFL能量的重离子和丰中子靶核作用,能以一定的截面生成A>170区丰中子新核素.利用中能重离子的强穿透力特点,使用厚靶,可以明显地提高丰中子新核素的产额.过高的入射能量对新核素生成无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利用HIRFL 50MeV/u 13C束流在Be靶上碎裂,RIBLL选择出丰中子放射性次级束流8He,实验测量了25—40MeV/u 8He在28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采用双参数HO密度分布形式,通过微观Glauber模型拟合8He实验数据,发现8He具有扩展的中子密度分布.实验结果与Warner反应总截面实验和Alkhazov弹性散射实验结果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2.
在92和71MeV 16O离子与115In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20个反应余核的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分析了这些余核的生成特征,指出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反应机制从全熔合经过质量和动量转移逐渐减小的非完全熔合向直接反应连续演变.与16O+65Cu反应相比,16O+115In反应中非完全熔合的贡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能量为75MeV/u的12C初级束轰击2mm厚的初级Be靶,并利用RIBLL从弹核碎片中分离出54.2MeV/u质子滴线核束8B和61.1MeV/u的9C,再轰击Si靶,用透射法测量了它们与Si的反应总截面σR.并应用Glauber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8B和9C都可能具有质子晕结构.  相似文献   

14.
25MeV/u 40Ar+93Nb反应中热核巨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MeV/u 40Ar+93Nb反应形成的热核发射的γ射线、轻带电粒子和蒸发余核进行了符合测量,从余核的飞行时间和轻带电粒子能谱得出非完全熔合反应形成的热核的初始激发能.GDR γ衰变的产额在研究的激发能范围内保持不变.用统计模型CASCADE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讨论了引起GDRγ衰变产额饱和的原因.当假定热核激发能大于250MeV时无GDR γ发射,则可以用CASCADE程序很好地拟合Eγ大于12MeV的实验谱.  相似文献   

15.
在束流能量范围52—71MeV中我们通过γ探测完成了12C+112Sn反应蒸发余核截面的测量.借助一个特别的装置将余核从靶室内传送到测量站后用一台Ge(Li)探测器探测了.最后仅得到了蒸发余核的相对生成截面.  相似文献   

16.
25MeV/u 40Ar+159Tb反应中等质量碎片的热核蒸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20°至155°范围内测量了25MeV/u的40Ar轰击159Tb靶产生的单举中等质量碎片(3≤Z≤9)能谱.后角区中等质量碎片能谱具有明显的统计蒸发特性,不同元素的能谱可用相同参数的单个运动源模型很好地拟合.拟合提取的源速度和核温度等源参数与非完全熔合所形成热核的反冲速度和核温度近似一致,表明这些不同的中等质量碎片共同起源于热核的统计蒸发.使用统计程序GEMINI计算了碎片角分布和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17.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18.
利用HIRFL提供的50MeV/u的13C束流轰击Be靶, 通过RIBLL选择出放射性核素11Li. 实验采用透射法测量了25—45MeV/u的11Li在28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 采用双参数Gauss密度分布形式, 利用Glauber模型很好地拟合了高能和中能区的11Li实验数据, 并从密度分布中提取了核的物质均方根半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46.7MeV/u 12C引起的核反应中弹核碎裂与转移反应的共存及相互竞争,实验中提取的转移部分的约化平行动量分布宽度为44±10MeV/c,这比弹核碎裂部分的σ0=80±10MeV/c要窄.弹核碎裂及转移反应发生的几率都与被转移结团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0.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0MeV/u 16O离子和天然铁反应中25个靶碎片的生成截面.根据这些数据导出了电荷分布和质量分布.实验结果和以前发表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指出A=48质量链的电荷分布宽度参数σz和最可见电荷Zp随轰击能量增加而略微增加.根据高能核反应的极限碎裂和因子化概念讨论了靶碎片的质量产额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