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5):40-40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钱。  相似文献   

2.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3.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4.
过去认为,环氧树脂本身不因受热、阳光或氧的影响引起任何反应;有人取~#828树脂在150°加热二星期亦未发现有显著的变化和減低它对硬化剂的反应性能;甚至在更高的温度(200°)下经长时间受热也不发生任何变化。 最近等对环氧树脂的热破坏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温度要高于240—250°才开始分解,温度愈高分解愈剧。在240°以下的受热情况没有进行研究,仅仅推论在低于此温度下只会从树脂中除去易挥发成分和溶于其中的少量气体。 本文对环氧树脂在240°以下受热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阎循智 《化学教育》1989,10(5):39-39
实验室里,给试管里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时,常常遇到试管炸裂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我们改用金属网套后,因扩大了受热面积,使试管能够均匀受热,就再也没有出现试管破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钱海滨 《化学教育》1997,18(4):31-31
为了用实验现象证明氯化钱复热后再冷却至常温时的变化属于先分解再化合的化学变化,而不是先升华再凝毕的物理变化,建议对氯化钱的分解实验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7.
周鹏  谢吉麟 《化学教育》2002,23(1):40-41
NH4Cl的分解实验很容易与单质碘的升华现象相混淆。本方案改用恒温加热和各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2种气态产物,再使分解产生的2种气体相接近,观察冒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而与碘的升华和凝华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三甲基硅丙炔(TMSP) 和五甲基二硅丙炔(PMDSP) 的共聚物膜对O_2、N_2气体的透过行为。发现 TMSP-PMDSP共聚物膜对O_2、N_2气体的透过活化能为负值,透过系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受热历程不同,气体在膜中的透过行为也不相同。膜两侧气体压差不同时,气体在膜中的透过系数亦发生变化。用氟化物HFBM对共聚物膜表面进行了化学改性,改性膜的P_(O_2)/PN_2值达到3.52。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的膨胀阻燃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  叶大铿 《化学通报》1995,(10):30-34,64
膨胀阻燃剂是无卤阻燃剂的一类。其受热时能生成膨松、有封闭小室结构的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抑制气体扩散效果。可以替代燃烧时放出烟雾大,并产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含卤阻燃剂。本文简述了聚丙烯膨胀阻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正丙醇在硼酸镝材料表面有强烈的发光现象,设计了以硼酸镝为传感材料检测正丙醇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波长为535 nm、温度为150℃、载气流速为200 m L/min时,测定正丙醇质量浓度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40~1800 mg/m~3(R=0.9955),检出限为15 mg/m~3。选择了13种干扰气体(丙酮、二甲苯、正己烷、三氯化碳、丙醛、乙醛、四氯化碳、苯、异丙醇、二氯化碳、甲醇、乙醇、正丁醇)进行选择性测试,除二氯化碳、乙醇、正丁醇分别有4%,9%,5%左右的干扰外,其他气体并无干扰。连续通入45 h 300 mg/m~3的正丙醇,发光强度无明显变化,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12.
杨序勘 《化学教育》1985,6(2):52-52
高一《化学》(1979年第一版)188页中的一段是这样叙述的:“……除碱金属和铵的碳酸盐外,其它碳酸盐受热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我认为,除铵的碳酸盐外,碱金属碳酸盐受热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3.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05,26(2):61-61,F003
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表演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的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提出质疑。通过假设和实验验证,证明了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中除已知有三氧化二铬、氮气和水外,还有氨气和氧气,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中氯化铕和硝酸铕背景吸收的来源、特点和消除方法。氯化铕背景吸收来源于其分解产物EuCl_2蒸气和Cl_2,而硝酸铕背景吸收来源于其分解产物NO和Eu_2O_3蒸气。测定铕中微量元素时,可通过选择灰化温度、记录原子吸收峰时间或加硝酸作基体改进剂等方法米减少、甚至完全消除背景吸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三氯化硼、三氯化铝、四氯化钛、三氯化铁、氯化锌、氯化钴、四氯化锡、五氯化锑等八种氯化物和联苯二甲腈的分子复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分子组成、熔点、 色泽、极易吸水分解。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得到复合后氰基伸展振动频率的增加值及吸收峰强度增加值。这些复合物对联苯二甲腈的聚合有不同程度的催化能力。实验证明Lewis酸作为芳香族二腈聚合的催化剂是通过的腈生成复合物的形式进行催化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粒度高氯酸铵的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 热重法(TG), 固体原位红外联用法(Thermolysis/RSFT-IR)和热分析与质谱和红外联用法(Thermal analysis-MS-FTIR)研究了不同粒度高氯酸铵AP在1.0 MPa压强下和常压下的热分解过程, 提出了不同粒度AP可能的热分解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AP的高压和常压下的热分解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较大粒度AP的受热分解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低温分解阶段和高温分解阶段, 小粒度的AP则仅存在明显的高温分解阶段. AP的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NO2, NO, N2O, O2, H2O和HCl.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贵金属试样的分解比其它常见金属困难。在应用的几种分解方法中,酸溶法一般只能分解银、金、钯、铂及其矿物;所有贵金属试样虽然都可用碱、硫酸氢盐或过氧化物等熔融分解,但将引入大量盐类及坩埚腐蚀带来的杂质;干法氯化能分解贵金属及矿物,但氯化装置复杂,不适于大批试样分  相似文献   

18.
热重分析仪     
《广州化学》2013,(2):8-8
<正>热重分析仪是一种利用热重法检测物质温度―质量变化关系的仪器。热重法是在程序温控下测定物质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当被测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有升华、汽化、分解出气体或失去结晶水时,被测的物质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热重曲线就不是直线而是有所下降。通过分析热重曲线,可以知道被测物质在多少度时产生变化,并且根据失重量可以计算失去了多少物质。热重法的重要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地测定物质的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可以说,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重量的变化,就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固相原位红外测试和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四硝酸酯(DNTN)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热分解气体产物和固相产物,阐明了其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DNTN的分解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诱导分解阶段,温度区间为127~147℃,DNTN发生部分O—N键的断裂,释放少量的NO2气体;第二阶段在147~220℃之间,DNTN快速分解,发生硝基基团脱去和季碳骨架的分解,并且伴随小环结构的生成和裂解,释放大量的NO2和CO2等气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第三阶段为240~350℃,DNTN剩余固态产物在高温下热解,释放少量的CO2,并且在300℃后剩余的固相物质会进一步反应生成氰基.  相似文献   

20.
吴香玲  王飞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16,37(13):48-49
设计和探究CuCl2水解产物,水解产物受热分解以及分解产物被炭还原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操作简单,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