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张桂琴  刘建 《分析化学》1992,20(6):660-662
本工作研究了强极性OV-275固定液可以直接涂渍在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上,研制的柱子具有良好的色谱特性。该柱的柱效,惰性以及热稳定性均优于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相似文献   

2.
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柱做为一种新柱型,它具有类似弹性石英柱的柔性和惰性,也具有玻璃柱制作容易、材质易得的优点。硅膜做为固定相载体的色谱特性研究目前报道还很少,非极性硅酮相在其上的交联我们曾做过报  相似文献   

3.
张桂琴  谢红卫 《分析化学》1994,22(5):485-487
本文工作研究了极性、强极性固定液直接涂渍在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内壁上,经优化温度老化色谱柱,成功地研制出OV-225,DEGS,Silar5,Silar9,Silar10等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柱,各种柱子均具有柱效高,热稳定性好的色谱性能。  相似文献   

4.
张桂琴  王元鸿 《分析化学》1996,24(3):353-355
交联FFAP极性固定相非晶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柱是一种新柱型,具有柱效高、化学惰性好、稳定性好、抗溶剂、抗腐蚀和耐高温等性能,本文报道了该新型色谱柱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桂琴  王元鸿 《分析化学》1996,24(9):1036-1038
研究了非晶硅膜改性的弹性玻璃毛细管交联OV-1701中等极性固定相色谱柱。在适当温度下,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UP)游离基引发交联OV-1701固定液,成功地制备了交联OV-1701柱,该柱具有柱效高、惰性好、耐溶剂、抗腐蚀和耐高温等性能,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的中等极性交联柱。  相似文献   

6.
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羊毛脂色谱柱分析二甲苯异构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鸿  张桂琴 《分析化学》1994,22(12):1208-1210
本文研究了一种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羊毛脂谱柱。该柱具有柱效高,惰性好,热稳定性好的色谱特性;用于二甲苯构体的分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交联XE-60和PEG-20M极性固定相非晶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柱,在适当的温度下,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UP)游离基引发交联,成功地制备了XE-60和PEG-20M极性柱,它们均具有柱效高、惰性好、化学稳定性好和耐溶剂、抗腐蚀、耐高温等性能,是一种新型的极性交联柱。  相似文献   

8.
分子筛改性气—液毛细管柱及其性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位合成法制备的分子筛膜对玻璃毛细管内壁进行改性后,成功地制备了常规口径及大口径分配SCOT柱,并对毛细管柱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交联XE-60和PEG-20M极性固定相非晶硅膜改性弹性玻璃毛细管柱,在适当的温度下,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UP)游离基引发交联,成功地制备了XE-60和PEG-20M极性柱,它们均具有柱效高、惰性好、化学稳定性好和耐溶剂、抗腐蚀、耐高温等性能,是一种新型的极性交联柱。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近年来,交联毛细管色谱柱已经成为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研究中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被认为是继石英毛细管柱后毛细管色谱技术又一重要发展。所谓交联指毛细管内壁的固定相是利用高分子交联的方法进一步聚合成纲状分布在管内壁和传统的涂渍毛细管柱相比,它有耐高温、抗溶剂抽提,液膜稳定,寿命长等优点。交联反应在有机高分子化学中属于自  相似文献   

11.
周良模  王光华  蒋宏丽 《色谱》1985,2(3):138-140
强极性固定液的表面张力很大,在未经处理的玻璃毛细管壁上不易均匀铺展,这样给制备强极性玻璃毛细管柱带来了困难。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用一些方法制备了N,N-双(-氰乙基)甲酰胺(简称BCEF,以下均用简称),OV-275等强极性毛细管柱。1980年,R.G.Mathews等人,首次用表面改性硅胶PZ-250制成了BCEF柱,我们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柱子的性能,并成功地制备了高效PZ-250-BCEF柱。由于PZ-250是一种特制的改性硅胶,制备  相似文献   

12.
弹性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出现,为毛细管色谱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柱型。因为玻璃中含有大量金属氧化物,所以弹性玻璃毛细管内壁的惰化是使其成为当代高质量毛细管色谱柱的最重要技术难题。传统的玻璃毛细管柱的惰化技术,高温硅烷化,聚硅氧烷高温处理等均需要经过酸洗及长时间的400℃以上的高温处理,这会大大损害弹性  相似文献   

13.
高毅飞  张桂琴  马玉珍 《色谱》1990,8(5):317-319
热裂解甲硅烷化学沉积无定型硅膜覆盖在毛细管柱内壁上,形成一层惰性的色谱工作面,是一种较理想的毛细管柱惰化方法。Pretorius和Bertsch等应用它于刚性玻璃及金属毛细管柱均取得明显的惰化效果。我们应用于弹性玻璃毛细管柱也取得了成功。有关硅膜的色谱特性研究迄今仍十分  相似文献   

14.
胡丽芝  张亮玫  孙晓金 《色谱》1986,4(6):375-377
目前毛细管气液色谱柱大都是采用涂渍固定液方法来制备的.这样形成的液膜是不稳定的,在高温下会产生固定液流失或重新排列,致使分离效率下降.交联固定相是采用低聚物在毛细管柱内壁进行在位合成,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不被溶剂所溶解.由此增加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我们采用了聚甲基硅氧烧和四氯化硅在引发  相似文献   

15.
管振喜  夏方明  傅若农 《色谱》1988,6(3):156-158
液晶固定液对于分离几何异构体具有特殊的选择性,但液晶在玻璃毛细管柱内壁的成膜性能差,影响了柱稳定性和柱效率。考虑到液晶固定液的特点,本文用聚酯作脱活试剂对玻璃毛细管内壁进行脱活处理,制备了MPBHxB等液晶玻璃毛细管柱。测试结果表明,用聚酯脱活制备的液晶玻璃毛细管柱柱效率较高,稳定性较好,可用于实际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玻璃芯毛细管柱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含玻璃内芯的新型毛细管色谱柱的制备方法,以正癸烷和正庚烷为测试物,测定了这种柱子的柱效率和柱容量,并与普通玻璃毛细管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制玻璃芯毛细管柱的柱效率和柱容量均优于普通毛细管柱。用玻璃芯毛细管柱及使用这种柱子的GC/FTIR联用系统分别分析了烷芳烃混合物和合成汽油样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简称(GC)~2,它是玻璃微填柱、填充毛细管柱和开管柱气相色谱的总称。人们习惯上讲的毛细管柱主要是指1957年 Galay 首创的开管柱。之所以叫开管柱是由于此柱的结构为固定液附着于毛细管的内壁,而管中间留有对载气开放的通道。本文所称毛细管柱即为开管柱。经典的开管柱是将固定液直接涂溃于毛细管内壁(即 WCOT 柱)。Desty 等设计并加工的玻璃毛细管拉制机,为(GC)~2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玻璃柱对固定液的润湿性差,后来又相继发展了各种壁处理的开管柱(WTOT 柱),其中多孔层开管柱(PLOT 柱)是较理想的柱型之一。载体涂层开管柱(SCO(?) 柱)是 PLOT 柱中最常用的柱型。1979年出现的熔融氧化硅开管柱(FSOT柱)为(GC)~2增添了新的具有柔性和惰性的柱型。毛细管色谱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1959年,丁景群等对毛细管色谱的理论及应用做了许多工作,但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先后成功地制成了微填柱 WCOT 柱、PLOT 柱、SCOT柱和 FSOT 柱。1980年全国第一届毛细管色谱学术报告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毛细管色谱研究与应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讲座共分四讲: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的一般知识;玻璃毛细管柱的制备;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应用。由于篇幅原因及作者们的水平所限,文中缺点、错误定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毛细管气相色谱用固定液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傅若农 《色谱》1990,8(1):16-20
一、前言 自从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管柱问世之后.毛细管气相色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毛细管柱代替填充柱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1983年大内径厚液膜毛细管柱的发展和应用使这种趋势更加肯定了。当然目前在国内填充柱气相色谱仍在例行分析中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毛细管色谱技术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填充柱会逐步地被毛细管柱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修正佳  李浩春  于伟  卢佩章 《色谱》1989,7(6):371-373
随着毛细管色谱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分析工作中,毛细管色谱柱的制备技术,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而制备毛细管柱是一个复杂且不易掌握的技术。近年来,我们研究了非极性交联毛细管色谱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容易制做,容易掌握,成活率比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甲基硅橡胶系列固定液中带有苯基的硅橡胶交联柱进行了研制,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新选的固定液因含有苯基对引发剂形成的初级游离基有消耗作用,给交联制备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苯基取代的硅氧烷在高温空气中的安定性比甲基硅氧烷好,这是由于苯核的共振稳定化,苯基不象脂肪族基团那样容易受到氧化。事实证明苯基交联柱的柱温可达360—370℃。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一种新的改性β-环糊精,即2,6-二-O-丁基-3-O-乙酰基-β-环糊精手性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采用TGA和DSC热分析法考查了此改性β-环糊精的热行为,静态法制备的玻璃毛细管柱能在190℃稳定工作,其柱效在3000~3500n/m之间,分离了某些氨基酸衍生物,卤代烃和环氧乙烷衍生物对映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