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BBPY)和2,6-吡啶二羧酸(DPA)的锌髤配合物[Zn(BBPY)(DPA)].H2O(1)及镍髤配合物[Ni(BBPY)2]SO4(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945(12)nm,b=1.2721(9)nm,c=1.0658(7)nm,β=92.506(12)°。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2,6-吡啶二羧酸中的1个氮和2个羧基氧原子与锌髤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35(8)nm,b=1.3838(8)nm,c=2.0270(11)nm,β=106.133(10)°。配体中每个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镍髤配位,也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1在428.9 nm(λmax)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2.
梁鸿  雷智鸿  李夏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9):1595-1599
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Co2(NDC)(BIPY)2(H2O)6]·(NDC)(NDC=2,6-萘二甲酸根,BIPY=2,2′-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2239(4)nm,b=1.12616(5)nm,c=1.22119(6)nm,α=94.857(3)°,β=111.843(2)°,γ=112.200(3)°,V=1.05205(8)nm3,Z=2,Dc=1.526Mg·m-3。该配合物由[Co2(NDC)(BIPY)2(H2O)6]2+阳离子和1个游离的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组成。Co2+离子与2,6-萘二甲酸根的1个氧原子,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水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2,6-萘二甲酸根的2个羧基分别以单齿方式桥连2个Co2+离子形成双核配合物。配合物中,配位水分子之间,配位水分子和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之间,以及配位水分子和未配位的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之间形成了丰富的O-H…O氢键,进而将双核配合物连接成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3.
以叠氮和吡嗪酸为配体,通过溶剂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两例Mn(II)配位聚合物{[Mn(L)(N_3)]·CH_3OH}_n(1)和[Mn(L)(N_3)]_n(2),其中L为吡嗪酸。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晶体结晶于正交晶系P2_12_12_1空间群,晶胞参数是a=0.86464(17)nm,b=1.0325(2)nm,c=1.0720(2)nm。配合物2晶体结晶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是a=1.1755(2)nm,b=0.97000(19)nm,c=0.65261(13)nm,β=100.23(3)°。配合物1是由叠氮和吡嗪酸根共同连接Mn(II)形成三维结构,而配合物2则是由叠氮和吡嗪酸根共同连接Mn(II)先形成二维结构,而后二维层之间过π-π堆积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造成这种结构上的差别仅仅是由于使用的金属盐的阴离子不同。  相似文献   

4.
合成新型大豆甙元衍生物Cd(II)配合物[Cd(L)(H2O)3]·2H2O(H2L=3'-磺酸钠-4'-羟基-7-羧甲基异黄酮),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IR对其进行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a=1.3691(3)nm,b=0.72157(16)nm,c=2.0163(5)nm,α=90°,β=93.501(4)°,γ=90°,V=1.9882(8)nm3,Mr=592.79,Z=4,Dc=1.980g·cm-3,F(000)=1192,μ=1.283mm-1,R1=0.0387,wR2=0.122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单晶中Cd(II)为六配位,它除了与配体L中羧基和磺酸基上的氧原子配位外,还与溶剂中的3个水分子发生配位,形成了以Cd(II)为中心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该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平行于b轴的双螺旋链,左手螺旋Cd-L链和右手螺旋Cd-L链的交替排列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由于配位水和晶格水以及配体中CO2,SO3,O,CO,OH等的存在,该晶体中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氢键,二维层状结构之间依靠这些复杂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水热条件下(120℃),将醋酸锰、4,4′-联吡啶(4,4′-bpy)与9-蒽酸(9-HAC)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Mn(9-AC)2(4,4′-bpy)(H2O)2]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TGA研究了该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a=1.66772(12)nm,b=3.36471(16)nm,c=1.1687(4)nm,V=6.558(2)nm3,Z=8,Mr=689.60,Dc=1.397Mg/m3,R=0.0356,wR2=0.0604.在该配位聚合物中,中心锰原子采取略微变形的八面体构型,与两种配体共同构筑了一维直线形链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6.
ZnO,丙二酸及4,4'-bipy按物质的量之比1∶3∶0.3溶于H2O和DMF混合溶剂中(体积比4∶1),形成的无色溶液在50℃反应3d,得到了标题化合物{[Zn2(mal)2(4,4'-bipy)(H2O)2]?2(H2O)0.25}∞(mal=丙二酸根),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测定了晶体结构.该聚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0.71215(16)nm,b=1.8685(4)nm,c=0.73890(17)nm,β=91.486(5)°,V=0.9829(4)nm3,Z=4,Dc=1.811g/cm3,Mr=268.03,F(000)=542,μ=25.02cm-1.最终偏离因子R1=0.0499,wR2=0.1374.该化合物中Zn原子和三个丙二酸根中的4个O原子、一个水分子和4,4'-bipy的一个N原子配位,形成的ZnNO5八面体通过4,4'-bipy和丙二酸根桥联,组成一种新颖的三维多孔结构,其孔道中充填游离水分子.此外还研究了该聚合物的热性质.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120 ℃),将醋酸锰、4,4'-联吡啶(4,4'-bpy)与9-蒽酸(9-HAC)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Mn(9-AC)2(4,4'-bpy)(H2O)2]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TGA研究了该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a=1.66772(12) nm,b=3.36471(16) nm,c=1.1687(4) nm,V=6.558(2) nm3,Z=8,M -r=689.60,Dc=1.397 Mg/m3,R=0.0356,wR2 = 0.0604.在该配位聚合物中,中心锰原子采取略微变形的八面体构型,与两种配体共同构筑了一维直线形链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8.
在室温下,以丙酮为溶剂,三氟甲基磺酸银与4,5-二甲硫基-1,3-二硫代环戊烯-2-硫酮(C5H6S5)反应得到一个二维配位聚合物[Ag(C5H6S5)].CF3SO3.(CH3)2CO(1).单晶采用惰性溶剂扩散法培养.X-ray单晶衍射分析表明,1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25 7(5)nm,b=0.972 1(6)nm,c=2.143(1)nm,V=1.720(1)nm3.在1中一个银离子与不同配体的三个硫原子配位,同时一个配体的两个硫原子参与和银离子配位,形成二维阶梯结构,在二维聚合物分子内存在较强的S…S相互作用,聚合物室温电导率为3.95×10-7S.cm-1,属于半导体.经过碘掺杂后化合物的电导率达到6.80×10-7S.cm-1.  相似文献   

9.
林宏艳  王秀丽  刘国成 《应用化学》2009,26(10):1216-1221
以1,2,4,5-均苯四羧酸(btec)和二-吡啶-(3,2-d:2,3'-f)-二氮萘(Dpq)为混合配体,水热合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配合物: [Co2(Dpq)2(btec)(H2O)6]•2H2O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978(5)nm, b= 2.9822(16)nm, c= 0.7058(4)nm, β= 94.199(6)º, V= 1.8848(18)nm3, Z= 2, R1= 0.0350, wR2= 0.0796。该化合物由1,2,4,5-均苯四羧酸中羧基氧原子、二-吡啶-(3,2-d:2,3'-f)-二氮萘的螯合氮原子及水分子中氧原子与中心Co(II)离子配位, 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羧酸作为桥连配体连接两个相邻的中心Co(II)离子形成钴配合物的双核单元,双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相互连接构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钴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1-CPE)在0.1 M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电位范围+600 – –300 mV内有一对归属于Co(II)/Co(III) 的氧化还原峰,而且此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氧化有很好的电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铜(Ⅱ)盐和3,5-二氯水杨醛缩丝氨酸以及4,4′-联吡啶在乙醇水溶液中合成了具有二维层状的配位聚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晶体结构表明,该标题配合物属三斜方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为a=2.711(3)nm,b=2.711(3)nm,c=4.977(5)nm;α=90.00°,β=90.00°,γ=120.00°,V=3.167 8 nm3,Z=18,Dc=1.173 g.cm-3,F(000)=11 448,μ=0.807 mm-1,R1=0.078 8,wR2=0.187 2.  相似文献   

11.
1-(3-羧苯基)-5-甲基-1氢-1,2,3-三唑-4-羧酸为配体与锰金属盐、锌金属盐在水热合成法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Mn(cpmtc)2(H2O)2}n(1),{Zn(cpmtc)3(H2O)}n(2)。通过单晶衍射仪测得这2个晶体结构,配位聚合物1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183 52(19)nm,b=1.198 01(19)nm,c=0.998 76(16)nm,β=113.201°。配位聚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023 3(3)nm,b=1.172 0(4)nm,c=1.023 3(3)nm,β=92.8700°。除此之外,这2个配位聚合物通过红外和荧光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2.
在水热条件下(120 ℃), 将醋酸锰、4,4'-联吡啶(4,4'-bpy)与9-蒽酸(9-HAC)反应, 得到了配位聚合物[Mn(9-AC)2(4,4'-bpy)(H2O)2]n,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用TGA研究了该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结构解析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 Fdd2空间群, a=1.66772(12) nm, b=3.36471(16) nm, c=1.1687(4) nm, V=6.558(2) nm3, Z=8, Mr=689.60, Dc=1.397 Mg/m3, R=0.0356, wR2 = 0.0604. 在该配位聚合物中, 中心锰原子采取略微变形的八面体构型, 与两种配体共同构筑了一维直线形链结构, 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13.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_(10)H_(10)N_2O_4)作为配体与碳酸钙在水中反应, 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DMSO(二甲基亚砚)的混合溶剂中培养了单晶,其组 成为 [Ca_2(C_(10)H_8N_2O_4)_2(DMSO)_2(H_2O)_4]·2DMSO [C_(10)H_8N_2O~2- _4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测字了单晶的结构,该单晶为黄色,属单斜晶 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0634(3)nm, b=1.7035(5)nm, c=1.2183(3) nm, β=106.180(5)°, V=2.1192(10)nm!, Dc=1.412Mg·m~(-3), Z=2, F(000) =944, μ=0.534m~(-1),GOF=0.867。所测单晶是以2-卷曲在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 的一个氧原子作为桥联的双核钙(II)配合物,两个Ca~(2+)均处于五角双锥的七 配位环境中,锥底为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三个配位原子,以及另一2-羰基 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的桥联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的配位氧原子,锥顶为一配位水和 一想位的DMSO分子,即溶剂DMSO也参也了配位,从晶胞结构看,晶体中除配位的 DMSO分子外,还有自由的DMSO溶剂分子,它们与配位水以氢键连接存在于晶格之中 ,在空间形成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TG-DTG还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呋喃甲酸、4,4′-联吡啶和碳酸钴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α-Furoic ac id)2(4,4-′b ipy)2(H2O)2]。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38 4(4),b=1.138 4(4),c=1.302 9(9)nm;γ=120.0°,V=1.462 3(12)nm3,Dc=1.612 g/cm3,Z=3,F(000)=729。最终偏离因子R1=0.049 0,wR2=0.143 6。晶体中钴原子与2个b ipy的2个N原子及2个呋喃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及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结合晶体结构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配合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meso-(3-硝基苯基)二吡咯甲烷分别与2,6-二氯(或氟)苯甲醛经酸催化偶联反应和氧化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A2B型咔咯化合物——10-(2,6-二氯苯基)-5,15-二(3-硝基苯基)-咔咯(3a)和10-(2,6-二氟苯基)-5,15-二(3-硝基苯基)-咔咯(3b),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ALDI-TOF-MS表征。采用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3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3a和3b的λmax均位于414 nm,575 nm,610 nm和642 nm附近;λem位于661 nm附近(λex=430 nm)。  相似文献   

16.
报道四核铜配合物[Cu2L2][Cu(pht)2]2[Hpht:苯妥英,即5,5-二苯基-2,2咪唑烷酮;L:N-(3-氨基丙基)二乙醇胺]的溶剂热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9240(1)nm,b=2.4559(2)nm,c=1.5572(2)nm,β=97.489(2)o,V=3.5035(7)nm3,Dc=1.499Mg/m3(g/cm3),Z=2,F(000)=1636,μ=1.270mm-1,R1=0.0503,wR2=0.1135[I2σ(I)],GOF=1.014.XPS结合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分子有混价铜组成,包括两个Cu(I)和两个Cu(II),其中每个Cu(I)分别与两个苯妥英配体提供的氮原子配位,N—Cu(I)—N的夹角为177.1°,每个Cu(II)与L配体的五个配位原子配位(N2O3),形成一个稍变形四方锥结构,两个Cu(II)通过N-(3-氨基丙基)二乙醇胺中的一个羟基氧桥连接形成双核阳离子,琼脂扩散法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配体和铜盐对3种受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活性.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测定研究表明,该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普通溶液法合成了锰配位聚合物[Mn(C_(10)H_8N_2)(CHO_2)_2]_n,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和电化学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n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28(6)nm,b=0.8650(6)nm,c=0.9021(7)nm,β=90.304(7)°,V=0.6108(8)nm3,Z=1.Mn(Ⅱ)离子的配位多面体呈变形的八面体几何结构.配合物由配体甲酸根离子和4,4'-联吡啶桥联为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1个新的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Zn(C6H8O4S)(C10H8N2)]·(H2O)2}n(C6H8O4S-=3,3’-硫代二丙酸根,C10H8N2=4,4-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TG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a=1.055 9(2)nm,b=0.556 98(11)nm,c=1.550 0(3)nm,β=94.82(3)°,Z=2,F(000)=448,最终R=0.062 8,wR=0.134 7.在配位聚合物分子中,锌离子与2个不同的3,3’-硫代二丙酸根中的2个羧酸O原子及2个不同的4,4’-联吡啶分子中的2个N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的四面体结构.每个硫代二丙酸根桥联2个锌原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进一步通过4,4’-联吡啶分子连接,形成了一个二维层状结构.分子间氢键作用的结果使配合物具有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9.
用水热法合成了含2,6-二羧酸吡啶和异烟酸的双核铜(Ⅱ)配合物[Cu2(pydca)2(Hinic)2- (H2O)2]3H2O (H2pydca = 2,6-二羧酸吡啶, Hinic = 异烟酸),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其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 Pi空间群, 晶胞参数:a = 0.72375(10), b = 1.22205(17), c = 1.7078(2) nm, a = 90.463(2), b = 91.830(2), g = 93.563(2), V = 1.5067(4) nm3, Dc = 1.749 g/cm3, (C26H26Cu2N4O17) (Mr = 793.59), Z = 2, F(000) = 808, m = 1.501 mm-1, R = 0.0259, wR = 0.0741。配合物中1个铜(Ⅱ)离子配位数为5, 配位多面体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另一个铜(Ⅱ)离子配位数为6, 配位多面体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呋喃甲酸、4,4'-联吡啶和碳酸钴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α-Furoic acid)2(4,4'-bipy)2 (H2O)2]. 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38 4(4),b=1.138 4(4),c=1.302 9(9) nm;γ=120.0°,V=1.462 3(12) nm3,Dc=1.612 g/cm3,Z=3,F(000)=729. 最终偏离因子R1=0.049 0,wR2=0.143 6. 晶体中钴原子与2个bipy的2个N原子及2个呋喃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及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结合晶体结构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配合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