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改革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罗明远(江西省永新县禾川中学343400)一、“研究弹性碰撞”实验装置的改革高中物理课本(甲种本)第一册“研究弹性碰撞”实验装置中斜槽末端与支持被碰小球的小支柱等高。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撞后,入射小球从斜槽末端水平抛出的...  相似文献   

2.
《对平抛运动实验的一些改进》一文,提出的实验装置(图1)的改进相对于教材中现有的实验装置有许多优点.但在平抛运动轨迹的确定方法中,笔者认为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说明.例如:小球与坐标纸B碰后的痕迹是怎样的?怎样通过小球与坐标纸B碰后的痕迹来确定小球平抛过程中的横坐标与纵坐标?  相似文献   

3.
文[1]讨论了两个等质量小球二维碰撞的偏转角.下面再讨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光滑小球,一个运动,另一个静止,发生非对心碰撞,两球碰后速度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两等质量小球二维碰撞偏转角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个质量相等(m1=m2=m)的光滑小球,一个运动,另一个静止,发生非对心碰撞.下面证明:对于完全弹性碰撞,则两球碰后速度之间的夹角等于90°;对于非弹性碰撞,则两球速度之间的夹角小于90°.  相似文献   

5.
现用高中物理甲、乙种课本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基本是一致的。通过实验操作,感到此方法有以下弊病:①固定斜槽时很难使斜槽的末端点的切线是水平的,这样,小球的运动就不能是平抛了;②螺旋柱很难调节得使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处于同一高度,因此它们将不是正碰;③小球  相似文献   

6.
物理实验在讲解物理问题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很难理解的问题用实验演示一下,马上就能让学生明白.在中专物理“机械能守恒”部分中有一类(思考)间题,如:“一个小球从同一个高度沿着光滑斜面下滑后,分别沿着几种不同的轨道(运动)上升,如图1所示,问小球所能上升的  相似文献   

7.
刘权 《物理通报》2012,(1):100-101
1建立单摆模型 如图1(a)所示,小球质量为m,绳长为L,单摆的摆角为a,将小球在A位置静止释放.  相似文献   

8.
姜泉 《物理通报》2010,(2):25-26
【题目】(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第24题)图1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长为l0.开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黏性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相似文献   

9.
J2135型碰撞实验器作完全弹性碰撞实验其误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落点离散、角度误差δ_a、合成动量误差。下面结合实际实验进行一些分析。正确的作验证图的方法如图1所示。靶球静止时在水平板面上的投影 O_2到落点 N的矢径 (?)代表靶球碰撞后的动量。以入射球落点 M 作一射线,距 (?)为 d,则从 O_2的垂足 O_1到 M 的矢径(?)代表入射球碰撞  相似文献   

10.
题一,在光滑平面上,质量m1=1kg的小球,以v10=5m/s的速度向前运动,与质量m2=2kg以v20=2m/s的速度向前运动的小球发生正碰撞,设碰后m2的速度v2=5m/s,求碰后m1的速度v1的大小和方向.图示.题二,同上题,设碰后m2的速度v...  相似文献   

11.
王勇 《物理通报》2016,35(4):67-68
【题目】真空中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只受万有引力作用,某个时刻两个小球相距l0,小球1的速度为v0,方向指向小球2,小球2的速度为v0,速度方向垂直两球球心的连线,问若m1=m2=m0,当速度v0满足什么条件时,两小球的间距可以为无穷远?解法1:惯性参考系法(质心参考系)解题思路:寻找惯性参考系,分析两小球相对于惯性参考系的受力,确定两小球在惯性参考系的运动特点,直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或能量守恒求两小  相似文献   

12.
4.弹性散射运动学 在一粒子与另一粒子的碰撞中,若只有动能的交换,粒子内部状态并无改变,则称此过程为弹性碰撞或弹性散射. 设质量为m1,动量为p的相对论性粒子沿x方向射向起始静止、质量为m2的靶粒子.碰撞后,入射粒子偏离x方向发生散射,靶粒子则发生反冲(参见图2).称入射粒子散射后的运动方向与入射方向间的夹角θ1为散射角,并称靶粒子反冲方向与入射方向间的夹角θ2为反冲角.设散射后粒子m1的动能和动量分别为T1和p1,粒子m的动能和动量则分别为T2和p2由能量守恒很容易得出,弹性散射过程中动能守恒.即 T=T1 T2(13)式中T为入射粒子的动能.…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却屡屡犯错?学生为什么会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甚至存在明显错误的思路和方法?难道仅仅是记忆力不好,学习不专注等因素造成的吗?其实教师有一定的责任.以往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种“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只是这个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一些需要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却都是教师代替学生“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林元章 《物理》2006,35(12):1068-1068
Plasma一词目前译作“等离子体”,根据《物理学词典》(等离子体物理分册)(1985年,科学出版社)所述:“一般来说,等离子体概念可作如下定义:它是由大量的接近于自由运动的带电粒子所组成的体系,在整体上是准中性的,粒子的运动主要由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所决定,由于这是长程的相互作用。因而使它显示出集体行为(例如各种振荡与波、不稳定性等)”.对于这样一种物质状态,当时为什么要称为“等离子体”,笔者实在不明白.这种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体系,既含有大量离子。也含有大量电子,整体上是准中性的,为什么在汉译时要突出“离子”呢?  相似文献   

15.
第五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试题及解答(上海、天津)(满分150分)试题一、填空题:(共60分)1.(8分)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分别以v1和v2的初速先后向上抛出两个小球,第二个小球抛出后经过Δt时间与第一个小球在空中相遇.改变两球抛出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6.
文献[1]刊登了对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物理试题的评析,其中第24小题,给出了两种解法,这两种解法的确简单,但是读完之后,总觉得这样的解法没有考虑初始位置间的夹角,有些不妥.课堂上给学生讲完上述两种解法后,大部分学生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考虑初始位置间的夹角?  相似文献   

17.
Pt(111)表面低能溅射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超  吕海峰  张超  张庆瑜 《物理学报》2006,55(3):1351-1357
利用嵌入原子方法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详细研究了贵金属原子在Pt (111)表面的低能溅射现象.模拟结果显示:对于垂直入射情况,入射原子的质量对Pt (11 1)表面的溅射阈值影响不大.当入射原子的能量小于溅射阈值时,入射原子基本以沉积为主 ;当入射原子的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溅射产额随入射原子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入射 原子能量达到200 eV时,各种入射原子的溅射产额都达到或接近1,此时入射原子主要起溅 射作用.溅射原子发射的角分布概率和溅射花样与高能溅射相类似.研究表明:与基于二体碰 撞近似的线性级联溅射理论不同,当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低能入射原子的溅射产 额正比于入射原子的约化能量和入射原子与基体原子的质量比.通过对低能入射原子的钉扎 能力分析,提出了支配低能溅射的入射原子反射物理机理.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低能溅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进样品池的结构和其他实验条件,用气压法制备了大直径聚苯乙烯小球(直径为1 μm和700 nm)的人造蛋白石(opal)样品,并测量了其能带特性.对于制备能带位置在红外波段的三维光子晶体,这一实验结果将有很广阔的用途. 关键词: 光子晶体 光子带隙 人造蛋白石(opal)  相似文献   

19.
问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两根轻绳悬挂起来而静止.AB线跟竖直方向成θ角,BC线水平,若BC线被剪断,求小球的合力方向及AB绳的张力(AB长为ι). 分析:绳子剪断前,小球受重力G、AB绳的张力T和BC绳的张力T1.将重力G按图2分解,由平衡力的  相似文献   

20.
曹则贤 《物理》2007,36(12):959-961
将某个物事,比如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馅饼,一分为二,则得到两半.中文“半”字,从八,从牛,是把牛分解的意思.这里的“半”,比如用在圆的半径、半斤八两等语境中,等于数学上的1/2.牛以及其他的高等动物外观上容易分成较严格意义上相等的两半,是因为它们的结构都具有镜面对称性,这是动物生存在三维空间中(物理学第零定律)因受重力约束(对称性破缺,动物的自由发育空间变为二维)从而只能在二维球面上运动(运动又将自由发育的空间降下一维)的必然结果.然而,更多的时候,“半”并不等于1/2,而只表明是某个整体被分成两份中的一份,是部分的、不完全的意思,比如,半壁江山,半月,半明半暗,半吊子,半瓶子醋等.有时“半”仅用来表示少,比如一星半点(点如何半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