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锗钨酸晶体合成、二维红外光谱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福建省特色生物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宁德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6;福建省特色生物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宁德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971040),宁德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9ZX404)资助
摘    要:通过水热法合成两个同构新型锗钨酸化合物M(phen)3]2GeW12O40]·2H2O M=Zn(1), Co(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邻菲罗啉(phen)的π…π和C—H…π分子间作用力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动态红外光谱(2D-IR COS)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PX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FTIR显示在3 400 cm-1附近出现较宽的吸收峰是νas(O—H)吸收峰,在1 650~1 350 cm-1之间出现的峰是phen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峰,在1 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5~50 m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在1 300~1 500和3 000~3 300 cm-1范围内,化合物1和化合物2出现明显差异,可能是化合物中过渡金属(Zn(Ⅱ),Co(Ⅱ))造成配体phen苯环中C—C骨架振动伴随C—H…π氢键中νas(C—H)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的变化。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水,第2阶段失去配位邻菲罗啉,第3阶段620 ℃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了化合物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系(胃癌细胞HGC-27、SNU668,肝癌细胞Huh7,肠癌细胞HCT116、SW480)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两个化合物对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都小于100 μmol·L-1,有机配体和锗钨氧酸簇的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大大增强;化合物1、2对于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两种化合物对肠癌细胞SW480的抗肿瘤活性最高,对胃癌细胞SNU668的抑制作用最低。虽然化合物1和2同构,但是过渡金属的不同,导致于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差别较大,化合物2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比化合物1强,其中化合物2对于肠癌细胞SW480的抑制作用是化合物1的2.7倍,为进一步研究作为多酸抗癌药物提供方向。

关 键 词:锗钨酸  Keggin结构  二维红外光谱  抗肿瘤活性
收稿时间:2021-03-05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