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权、常驻公使与钦差—津约谈判前后的中英职衔对等与邦交平等翻译问题 |
| |
引用本文: | 屈文生,万立.全权、常驻公使与钦差[J].学术月刊,2020, 52(6): 162-178. |
| |
作者姓名: | 屈文生 万立 |
| |
摘 要: | 1858年《天津条约》谈判前后,全权问题和钦差驻京成为中英交涉的核心问题,一度成为谈判延宕的症结所在。英方将全权代表额尔金的职衔Plenipotentiary译作“钦差全权大臣”,同时将Resident Minister译作“钦差”,均引发清廷上下极大抵触。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方只能妥协接受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的职衔被译作“贡使”;情势翻转后,先是璞鼎查的职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译为“钦奉全权大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额尔金的职衔则更进一步译成“钦差全权大臣”。汉译“钦差全权大臣”使得Plenipotentiary的含义生发了显著变化−经过英方在翻译上的操纵,指向了英文的Plenipotentiary + Imperial Commissioner的叠合。英方如此翻译,表面上看是为争取或表明英中两国谈判代表地位上的对等或平行,反映出英方自马戛尔尼访华始追求邦交平等或均势的意图,实际上却创制了新的身份不对等关系,折射出中英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历时地看,英方追求词语对等努力虽先后遭到乾隆帝和咸丰帝的抵制,但其成果最终经过不平等条约确定与固化下来,使得刚刚开启的中英外交关系陷入了新的不平等境地。中国在由英国人主导的条约外交体系中,陷入了与英国新不平等地位的尴尬境地。
|
关 键 词: | 钦差全权大臣 全权 常驻公使 翻译 新不平等地位 |
|
| 点击此处可从《高分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高分子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