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型苯基吡唑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
引用本文:于建宁,郝玉英,郭晓霞,雷利平,许慧侠,许并社.新型苯基吡唑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424-2427.
作者姓名:于建宁  郝玉英  郭晓霞  雷利平  许慧侠  许并社
作者单位:1. 太原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山西 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原市科技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 
摘    要:合成了4种新型铱配合物(ppz)2Ir(LX)(ppz=1-苯基吡唑,LX=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BTZ),2-(3’-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3-MeBTZ),2-(4’-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4-MeBTZ),2-(4’-三氟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4-TfmBTZ)),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的最大发光峰分布在583~615 nm,并都在400 nm左右出现一个弱发射带。400 nm的弱发射被认为是金属离子微扰的辅助配体BTZ的单重态激子的辐射跃迁,长波段的光发射被认为是Ir(BTZ)的3MLCT三重态激子的辐射跃迁。而Ir(ppz)2的3MLCT的三重态激子在室温下被猝灭。最强激发带位于250~310 nm,表明这些配合物的发射主要源于ppz和BTZ配体的跃迁,而不是3MLCT跃迁。与Ir(ppz)3相比,不仅实现了室温磷光,也通过第二配体的修饰实现了对发光颜色的调制。

关 键 词:铱配合物  1-苯基吡唑  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  
收稿时间:2009-11-26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