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2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土壤速效氮、钾等指标作了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由灌草丛→针叶林前期→针叶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进展,群落A0层土壤速效氮、钾表现出多→少→多的变化趋势;A,B,C层土壤速效氮、钾呈单向递增的演替变化趋势.芒萁草本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钾能力大于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氮及向A,B,C层供氮、钾能力大于芒萁草本凋落物.速效钾在土壤中垂直传递能力大于水解性氮.  相似文献   
2.
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介绍并分析了中国无缝钢管技术装备的种类和规格及装备水平的技术现状,也介绍并分析了中国无缝钢管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现状。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3种天然次生林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重要值法、树木分层频度法和立木级结构法对神农架3种主要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林和华山松林是神农架天然更新起来的较稳定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库车县建国以来历年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的来源、引进目的、种植年限、产量表现、推广面积、抗病虫能力、增产潜力、生态特点和淘汰原因等进行了调查,从而为找出该地区最适于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岩溶山区植被演替和夏季土壤CO2浓度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川市金佛山西坡相近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 浓度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的基础上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植被演替对夏季土壤CO2 浓度的动态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 :土壤CO2 随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 ,降水对其浓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其变化过程及CO2 浓度剖面动态与植被类型有关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浓度月动态受环境因素影响显示出的差异不大 ,但浓度值水平有很大差别 ;植被演替是岩溶和土壤吸收CO2 作用的重要促进因素 .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在古文方面少年时即蒙庭训,后亲炙朱筠门下,奠定了古文写作上的基础。通过讨论章的师承,我们可以分析1789年之前章学诚古文世界的渊源,以及在以朱筠和周震荣为中心的两个知识社群中,章与其他学者的学术交往。在此基础上,运用场域与文化资本的概念,可进一步思考其在清代中期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经过较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以贵阳市为核心的广袤黔中高原是贵州野银杏的又一集中分布区. 在北起遵义山塘,南到惠水摆金,西抵六枝、平坝,东达麻江、凯里等,除务川、盘县外的28个县市中,至今保留着野银杏种群126处.其中含野银杏森林群落2处;野银杏森林残存群落10处,野银杏残存树群28处,野银杏残存树丛8处. 胸径150~550cm的孤立木76株(处).以及特大野银杏树桩迹地2处.有头有尾,形成典型性野生群"逆向演替系列".其中含胸径400~550cm的特大野银杏8株.8株特大野银杏的性比式仍为3(♂):5(♀).表明野生群高配额雄株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未变. 黔中高原为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地,不仅无人工栽植的历史、更无人工营造混交林的先例和技能,进而从反面凸显其野生性质. 黔中高原的自然环境,可视为中国银杏西南分布区的栖息原始地环境.  相似文献   
8.
Floristic composi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contents in abandoned fields of different ages were analyzed to clarify the regenerative aspects of succession as a tool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condary succession in this reg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uto-succession: there are main changes in species-relative abundance and species turnover. Annual or biennial species (e.g. Artemisia scoparia), acted as pioneers and strongly dominated the early stages. Then, they underwent a progressive decline, while forbs (e.g. Artemisia sacrorum) and grasses (e.g. Xanthium sibiricum) had their peak abundance at intermediate stages. Dwarf shrubs (e.g. Lespedeza dahurica) and short rhizome grass (e.g. Bothriochloa ischaemum) appeared at mid-succession stage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in abundance during succession, becoming dominant at late stages. The first axis of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canonical analysis arranged the sites according to their fallow time, indicating a successional sere. The second axis, associated with diverging pathways of regeneration, correlated with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and nutrition. Structural divergence between plots increased as succession went on, attained the highest at the mid-succession stage, decreased at the late stage.

Soil moisture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decreased steadily with field age after their abandonment, whereas pool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and available nitrogen, potassium and total phosphorus increased with field age. The pace and direction of recovery of native vegetation and natural soil properties in these abandoned fields resembled classic old-field succession, which is a form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that often serves as a template for guiding restoration efforts. Interface between the abandoned field soil and plant system was crucial to the above process. Our current study supported the generally accepted hypothesis in the successio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9.
在《仪礼·丧服》所规定的十一种服斩衰的情况中,父为长子服斩衰非常特殊,其不符合古代的三纲原则。丧服制度的根本精神和社会内涵是封建宗法制度,进一步而言,这种制度是为了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宗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承担着"传重"的特殊地位,是息纷止争的关键因素。所以,父为长子服斩衰深刻地反映了丧服制度所要表达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证了继承权放弃所涉及的两个问题 :1 放弃继承权人的子女可以行使代位继承权 ;2 放弃继承权人的债权人不能将继承权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作为撤销权的标的。以求对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