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1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化学   259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8篇
综合类   59篇
数学   60篇
物理学   156篇
综合类   30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十四五”保护与发展的生态关系角度,探讨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十大生态关系,阐述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一系列有关生态关系的生态智慧及生态技术,并对长江、黄河等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老厂房再利用的问题日益急迫.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地,也是率先着手对彰显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以上海典型案例入手,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老厂房改造的项目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常州大成三厂这一民国时期的纺织业遗留地块进行改造设计手法进行介绍,从设计理念、设计内容和节点设计3个方面,体现了文化传承和生态技术相融合理念.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的文化景观不仅对其师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更会传达给师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的"思贤庭"为例,在设计中结合地理位置、学科特色、功能定位、校园文化特色等,从场地原有的精神特性、历史文脉出发,演绎推导出校园文化景观的语境、符号等要素,形成了较有典型意义的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模式.指出,文化景观创意的表达无需说教,可用"只言片语"的形式含蓄表达,重要的是营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灵性的校园户外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山水诗中,杨万里将自己的主观精神性内容灌注于自然万物,重新构建了以我为本位、代物言心的新型物我关系,开拓了山水诗独特的审美境界,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HLA中数据分发管理(DDM)的过滤原理;研究分析了目前几种实现DDM过滤机制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DDM实现策略,以实现三维虚拟环境的分布式,来提高它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6.
阐述错觉问题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错觉问题在建筑实例中的运用,提出运用错觉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崛起的生态批评,从自然的视角为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鉴于《暴风雨》在莎剧中的地位,从它来探讨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描绘的当时英国社会历史现实、虚构的幻象图景及作者内心展示的生态诗学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莎士比亚在该剧中完美地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自然人相互矛盾的态度:自然人需要人类文明的教化;人类文明卑劣地腐蚀了自然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存在问题的分析,强调了道路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Those who have worked in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have,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1799,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o its communication to a wide variety of audiences. Such work cannot be carried out in an architectural vacuum, and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the buildings of the Royal Institution, 20 and 21 Albemarle Street in central London, have shaped the work undertaken within its walls and how, on a number of occasions,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reconfigur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evolving nee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Plan of the Royal Institution that we wrote during 2003. The Conservation Plan did not examine the land owned by the Royal Institution to the north (i.e., 22 and 23 Albemarle Street; for this area see Richard Garnier, “Grafton Street, Mayfair,” Georgian Group Journal 13 (2003), 210–272), but it did discuss 18 and 19 Albemarle Street. In this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e core Royal Institution buildings at 20 and 21 Albemarle Street. Other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rchitecture,space, and science include Crosbie Smith and Jon Agar, ed., Making Space for Science: Territorial Themes in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7); Peter Galison and Emily Thompson, ed., The Architecture of Scie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9); and Sophie Forgan,“The architecture of science and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 (1989), 405–434. Frank A.J.L. James is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he has written widely on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in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is editor of the Correspondence of Michael Faraday. He is President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thony Peers is an Associate of Rodney Melville and Partners where he work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conservation as an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He is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Ancient Monumen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