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9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后张拉整体成形穹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组成形式的单弦杆平板网架张拉模型,通过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穹顶的张拉成形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有限元分析中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采用节点增设梁单元方法,研究了鸭嘴半刚性连接和上弦节点域大小对穹顶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可以很好地预测穹顶的成形形状;鸭嘴半刚性连接对穹顶成形过程中的后张拉力和成形初应力影响很大,应准确模拟其抗弯刚度;铰连或刚接处理方法均会带来很大误差.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1滑移索单元迭代计算的基本思想,针对脊索呈辐射状分布的轴对称索穹顶结构,提出了成形后的刚度计算方法。利用Lagrangian坐标描述法建立了受压桅杆及拉索的大位移切线刚度矩阵,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索穹顶结构的非线性静力平衡方程,给出了滑移索单元计算的基本公式、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方法是可行的,可供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红外导引头整流罩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材料选择和整流罩设计两方面,介绍了如何解决高速红外导引头整流罩问题.针对高速红外成像导引头使用环境的要求,分析了整流罩材料选择应考虑的因素.通过比较材料的透过率、硬度、抗弯强度和热膨胀等性能参数,得出尖晶石是较理想的高速导弹整流罩材料,其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良好,易于制备,并已取得成功应用;红外玻璃特别适合大尺寸和复杂形状制备.为了减小整流罩气动加热效应,分析了解决气动加热问题的途径,提出可通过镀金刚石膜、信号处理、共形设计等技术来减小影响,并简要介绍共形整流罩设计原理和制造.  相似文献   
4.
半球蓝宝石整流罩制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李彩双  孙强  潘国庆 《光学技术》2006,32(4):636-638
整流罩在高速飞行中既要对空气进行整流,同时又起光学窗口的作用。蓝宝石材料硬度高,加工非常困难。分别从精磨模、精磨磨料、抛光膜层、抛光辅料、机床速度和压力等方面介绍了一种加工蓝宝石整流罩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中描述了内浮顶罐的特点和作用,讨论了拱顶罐改造为内浮顶罐的结构设计,并探讨了设计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态曲率差参数的网壳结构损伤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杆件模态曲率参数运用到网壳结构无损定位分析中,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发现,以模态曲率为参数的损伤定位方法适用于工程中常用网壳结构的损伤定位。分别针对Schwedle型球面网壳、单层凯威特网壳、单层三向柱面网壳、单层双斜杆柱面网壳及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结果发现对于梁式单元网壳结构的损伤情况,损伤定位精度很高,证明了以模态曲率为参数的损伤定位方法对网壳结构进行损伤定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调查,对黔西南晴隆碧痕营穹窿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碧痕营穹窿严格受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延伸的两组断层控制,穹窿轴向与北东向断层走向一致。控制穹窿发育的三条断层均为压纽性走滑断层,断层旁侧的R剪切指示断层为右行走滑。两组走滑断层连接构成的右行左阶限制性弯曲与断层的压扭性质吻合。穹窿的几何形态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与限制性弯曲带上的隆起或冲起构造的形态相似;穹窿核部与边界之间的地形高差较大(700~800 m),且核部和翼部(四周)的岩层近于水平,缩短弯曲不明显,说明穹窿的形成不是以纵弯褶皱机制下的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为主,主要成因可能是沿汇聚型走滑断层上盘的逆冲所致,即碧痕营穹窿极有可能是走滑断层系统中限制性弯曲上形成的一个走滑冲起构造。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发育时期家兔Peyer's Patches圆顶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系统观察表明,圆顶上皮内的微褶细胞来源于中胚层,而不是由未分化的肠上皮细胞分化而来,可能同巨噬细胞是同一组细胞系来源。  相似文献   
9.
Younes  A.  Ackerer  Ph.  Mose  R.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1999,35(3):375-394
Case 5, Level 1 of the international HYDROCOIN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project is an example of idealized flow over a salt dome. The groundwater flow is strongly coupled to solute transport since density variations in this example are large (20%).Several independent teams simulated this problem using different models. Resul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codes can be contradictory. We develop a new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mixed hybrid finite elements approximation for flow, which provides a good approximation of the velocity, and the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s approximation to solve the advection equation, which gives a good approximation of concentration even when the dispersion tensor is very small. We use the new numerical model to simulate the salt dome flow problem.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we compare linear and nonlinear dispersion equations. We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n the extent of recirculation and the final salt distribution. We study also the salt dome flow problem with a more realistic dispersion (very small dispersion tensor). Our results are different to prior works with regard to the magnitude of recirculation an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all cases, we obtain recirculation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domain, even for only dispersive fluxes at the boundary. When the dispersion tensor becomes very small, the magnitude of recirculation is small. Swept forward displacement could be reproduced by usin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o compute the dispersive fluxes instead of mixed hybrid finit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0.
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在拓宽燃烧室点熄火边界、缩短点火延迟时间、提高燃烧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已有燃油裂解头部的基础上,优化滑动弧放电位置,创新地研制了基于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燃烧室值班火焰头部,并对其放电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同空气流量和输入电压对电弧动态特性、滑动模式、平均击穿电压、平均功率、平均旋转角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在文氏管与燃油喷嘴之间形成稳定的旋转滑动弧放电区域,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即steady arc gliding (A-G) 模式和breakdown gliding (B-G) 模式,受空气流量和输入电压的显著影响,当空气流量小于200 L/min时,在140~240 V的输入电压下,主要以A-G模式放电,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向B-G模式发展,而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加,A-G模式占比逐渐增大;放电平均击穿电压、旋转角速度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加或空气流量的减小而减小,但平均功率随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