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数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使命与历史局限性的整理,认为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的精神处境”的重要美学线索。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从工业、商业、农业、生产和流通几方面探讨了变法的方案,虽未成功,但对现实是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在阐述其观点的同时加以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真理内核在于他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根本的逻辑——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我们如要正确认识和揭示历史,就应把握住这两个逻辑,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上,而在于我们如何通过历史发展的主体逻辑认识资本主义对社会历史主体人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正是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蔡和森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与批判;第二,对中国社会主义蓝图的构筑与设想;第三,指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初步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本质上是对立的,不可能趋同。西方国家正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是一种幻想。从认识角度看,趋同论的主要错误是,把运行机制的某些共性和经济贸易来往的密切化当作基本制度的趋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两种社会制度趋同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研究马克思与韦伯两者在有关资本主义、劳动以及人类命运问题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在此三个方面论述上的共同点,这为我们批驳那些认为他们之间只存在对立、差异的传统认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他们学术上的相似性和共同的人文关怀精神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自它产生以来,就受到各种歪曲和误读,由此导致一些人对其产生怀疑或否定。事实上,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丰富的内容,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人都对它有所阐发。我们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通过对这一理论发展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在当今世界,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框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动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化,资产阶级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不完整的,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则是“世界历史”的完成者。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是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提出,在民主革命和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他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的依据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