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619篇
  免费   11502篇
  国内免费   14368篇
化学   44116篇
晶体学   702篇
力学   9055篇
综合类   1681篇
数学   44022篇
物理学   39892篇
综合类   128021篇
  2024年   341篇
  2023年   1377篇
  2022年   2525篇
  2021年   2805篇
  2020年   3371篇
  2019年   3829篇
  2018年   3256篇
  2017年   4110篇
  2016年   4246篇
  2015年   5053篇
  2014年   9006篇
  2013年   11412篇
  2012年   11163篇
  2011年   13005篇
  2010年   10516篇
  2009年   12891篇
  2008年   13960篇
  2007年   16103篇
  2006年   15304篇
  2005年   13794篇
  2004年   12317篇
  2003年   11880篇
  2002年   11039篇
  2001年   9545篇
  2000年   8625篇
  1999年   7606篇
  1998年   6486篇
  1997年   5467篇
  1996年   4912篇
  1995年   4301篇
  1994年   3932篇
  1993年   3160篇
  1992年   2952篇
  1991年   2485篇
  1990年   2396篇
  1989年   2248篇
  1988年   1869篇
  1987年   1243篇
  1986年   953篇
  1985年   816篇
  1984年   741篇
  1983年   339篇
  1982年   572篇
  1981年   658篇
  1980年   551篇
  1979年   492篇
  1978年   438篇
  1977年   349篇
  1976年   271篇
  1974年   20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Employing radical bridges between anisotropic metal ions has been a viable route to achieve high-performance single-molecule magnets (SMMs). While the bridges have been mainly considered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mote exchange interactions, the crystal-field effect arising from them has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explicitly. This lack of consideration may distort the understanding and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family. To shed light on this aspect, herein we report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eries of N -radical-bridged diterbium complexes. It is found that while promoting strong exchange coupling between the terbium ions, the N -radical induces a crystal field that interferes destructively with that of the outer ligands, and thus reduces the overall SMM behavio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the SMM behavior in this series could be further maximized if the crystal field of the outer ligands is designed to be collinear with that of the radical bridge. This conclusion can be generalized to all exchange-coupled SMMs.  相似文献   
4.
5.
In mine planning problems, cutoff grade optimization defines a threshold at every time period such that material above this value is processed, and the rest is considered waste. In orebodies with multiple minerals, which occur in practice, the natural extension is to consider a cutoff surface. We show that in two dimensions the optimal solution is a line, and in n dimensions it is a hyperplane.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团簇Co3FeP的稳定性、结构和内部作用力等规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的量化水平下对团簇Co3FeP进行理论计算,得到5种优化构型,并从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角度对其异构化反应中的反应物、过渡态和生成物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构型均为C1对称且构型的空间结构对其熵值有影响;构型的稳定性主要由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所决定,并且在常温常压下构型1(3)、2(3)和3(3)可以稳定存在,是大部分异构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因此,在实际材料的开发中,不仅需要注意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以确保构型的稳定性,还应首先考虑对稳定构型1(3)、2(3)和3(3)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侧钻技术是经济、高效开发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磨铣钢套管开窗侧钻技术存在下入摩阻大、磨铣耗时长导致开窗失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材质复合管柱的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工艺,结合中国西北油田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井况,首先,提出了基于“铝合金+碳钢”的多材质复合管柱组合及设计方法;其次,开展了基于管柱实物屈曲实验数据的管柱临界屈曲载荷计算模型适用性评价,并优选出了适合于“铝合金+碳钢”多材质复合管柱的屈曲临界载荷计算模型;最后,研究了综合考虑管柱扭矩、摩阻、刚性、井眼条件、管柱强度及材质的多材质复合管柱下入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下入性分析软件对西北油田顺北X1井、X2井、X3井、X4井复合管柱进行了下入可行性评价。该方法在X1井和X2井得到成功应用,进一步论证了该工艺现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的复合管柱设计和下入可行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古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古代中医在行医过程中对临床诊疗的经验性总结,体现了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然而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不仅量大,而且分散在不同的文献中,使得中医从业者手工很难快速全面地获取它们,文献检索工具也只能提供文档级别的信息筛选,无法为这种细粒度的信息获取提供支持.此外,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也限制了主流文本分析工具的使用效果.为此本文提出面向临床经验获取的中医古文献信息抽取任务,用于识别古文献中描述临床经验的文本片段,手工标注了样本数据用于这种抽取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并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标注器用于完成该任务.考虑到标注数据量小可能带来的过度拟合问题,本文引入对抗训练和虚拟对抗训练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一系列充分的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利用信息抽取技术从古文献获取中医临床经验具有可行性,为这一新的信息抽取任务提供了有希望的研究基线和可复用的标注数据集.  相似文献   
9.
10.
This paper infers from a generalized Picone identity the uniqueness of the stable positive solution for a class of semilinear equations of superlinear indefinite type, as well as the uniqueness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of the coexistence state in two generalized diffusive prototypes of the symbiotic and competing species models of Lotka–Volterra. The optimality of these uniqueness theorems reveals the tremendous strength of the Picone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