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企业管理伦理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仅没有妨碍其经济腾飞,相反,还由于有效地阻止了道德水平随着经济飞速增长沦丧而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台湾企业管理伦理就表现出深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在其管理思想中贯穿着“利、乐、和、安”的价值取向,并取得很大成功。台湾企业管理中的企业化理效益的发挥及成功为我国内地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昭示国人要科学公正地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平安校园建设是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当前各高校工作的重心。要通过各项措施保障师生的各项利益,真正使校园平安,师生安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政治风波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并迅速高涨起来的,进而成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是随着国力的强大,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上主张和平与发展。中国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强化民族主义,已成为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期形成的新民族主义,并分析其特征及对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巴黎和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巴黎和会的研究呈现出一个明显倾向,更多地注重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的研究,充分肯定代表团的积极作用,而对北洋政府的评价褒贬不一,基本上以贬为主。文章通过对相关档案和史实的分析,认为,除了积贫积弱的国情、军事力量薄弱和国际地位较低等现实问题外,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北洋政府还存在三大“软肋”,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制约了北洋政府外交。  相似文献   
5.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6.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一个整体性的主题,它不是关乎生活的某一方面的,而是关于全部生活的。但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它成书的过程看,它包括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一再反复的充满客观精神的认识。不论是在对俄罗斯当时生活和过去历史的描绘上,还是在对其中具体活动着的个人的精神探索方面,这部作品都以一种客观化的手法加以了叙述。这种客观化的、保持了一定审美距离的写作手法对中国作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在国际危机外交事务中表现出忍让、妥协、直至后来的绥靖政策,其结局给世界带来危险的战争.这与一战后英国强势处理国际事务、20年代采取“扶德抑法”和满足通过条约、国际联盟下的维护集体安全体系有关.英国的这种“和平外交”决策和英法满足德意日的侵略利益的做法,实际上袒护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动,其结果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教训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主要对南宋宁宗前期的宋金各方面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和评价。着重探讨从开禧北伐到嘉定和议期间宋金之间发生的较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当时双方都存在各种决策的失误,导致丢掉了在防御中求统一的机会,从此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双方相持得以在衰弱中延续,继续维持其末日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其写于1795年的《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社会往何处去所作的哲学性规划,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良序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然散发出持久弥新的魅力.本质上说来,“永久和平”是康德哲学的“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  相似文献   
10.
曹颖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7-1450
小说《一个人的和平》中,“二战”背景若隐若现,不断逼近德文校园和学生们。它有很多象征意义:代表纯真不再,成年期的到来;最重要的是,代表刚刚走出天真的人们把人生想成战场,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敌人。正是这些象征意义烘托与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与名字:至纯至善的菲尼拒绝相信有人会成为他的敌人,他创造了“一个人的和平”。通过分析“二战”在贯穿故事始末、表现主题成分以及主要人物内心刻画等三方面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述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