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5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伊鲁烷型倍半萜醇芳香酸酯的碳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自人工发酵得到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ex Fr.) Quel.菌丝体中分离出十七个原伊鲁烷型倍半萜醇芳香酸翻,在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中,对其全去偶碳谱,偏共振谱或INEPT谱,C-H COSY谱和远程C-H COSY谱进行比较仔细地分析,指定了每个化合物各碳的归属,讨论了其碳谱的特征,并指出13C NMR谱是对新的该类型化合物结构测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六种不同药液浸泡树棒培养密环菌菌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ppm三十烷醇加300ppm单宁酸的混合液浸泡树棒,培养蜜环菌,其接菌率高、菌生长势好,明显优于沿用已久的0.25%硝酸接溶液浸泡树棒培养密菌菌材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蜜环菌对天麻生物产量及天麻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不同生物学类型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 ex Fr.)Earst]接种到同一品种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上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天麻的生物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发现不同蜜环菌——天麻组合对在天麻生物产量及天麻素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各种发酵条件对蜜环菌液体发酵中菌丝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蜜环菌最适摇瓶培养条件,同时对乙醇的增菌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1.0%~1.2%的乙醇溶液对蜜环菌的生长有较明显的增菌作用,利用蜜环菌发酵液加工出了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50%退菌特、80%杜邦万生、72%杜邦克露3种药剂用于20 a生红松人工林内蜜环菌根朽病防治试验.发病状况分为5个等级,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假设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防治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投入产出比达到1∶167.  相似文献   
6.
天麻生长过程中体内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组织化学及含量指数法对天麻生长过程中体内的核酸、蛋白质、多糖三类物质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不同时期三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两两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接菌后生长0—5个月的天麻体内多糖与蛋白质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多糖与核酸含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蛋白质与核酸含量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在接菌后生长5—6个月的天麻体内各物质含量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且多与前一阶段各物质的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表明接菌5个月前后是天麻—蜜环菌共生关系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野生和人工培养蜜环菌菌索多糖含量及免疫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野生及液体静置培养蜜环菌菌索多糖含量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蜜环菌菌索多糖(AMPw)含量为22.37g/kg菌索, 液体培养蜜环菌菌索多糖(AMPc)含量为150.03g/kg菌索.蜜环菌菌索多糖AMPw 、AMPc剂量均为300mg/kg/d对小鼠灌胃(ig)给药时,二者对正常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有显著增强作用,均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溶血素的生成,且AMPw 、AMPc的作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AMPc含量远大于AMPw含量,两者之间的免疫活性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E与其它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E(CBS E)建立时仅包括2个菌株,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交配型交配菌株体系,与其它中国蜜环菌生物种的相互关系也不清晰。依据交配试验结果,将原CBS E中的92018归属CBS C,将92011归属于CBS D,即把CBS E合并为奥氏蜜环菌CBS D,Armillaria ostoyae(Romagn.)Herink。  相似文献   
9.
A New Ceramide from the Basidiomycetes Armillaria mell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s one part of our study on the bioactive metabolites of the higher fungi in Yunnan Provinc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rmillaria mellea (Tricholomataceae) collected at Zhong Dian in Yunnan Provin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report deals with the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a new ceramide 1, named armillaramide, isolated from the AcOEt extract of the fruiting bodies of this fungus.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armillaramide 1Compound 1, white amorphous powder, mp 113(117(C, [(] + …  相似文献   
10.
Four compounds with similar structures and UV spectr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Armillaria mellea by means of preparative HPLC.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as methyl (2S)‐1‐[2‐(furan‐2‐yl)‐2‐oxoethyl]‐5‐oxopyrrolidine‐2‐carboxylate ( 1 ), (2S)‐1‐[2‐(furan‐2‐yl)‐2‐oxoethyl]‐5‐oxopyrrolidine‐2‐carboxylic acid ( 2 ), 1‐[2‐(furan‐2‐yl)‐2‐oxoethyl]pyrrolidin‐2‐one ( 3 ) and 1‐[2‐(furan‐2‐yl)‐2‐oxoethyl]piperidin‐2‐one ( 4 ) on the basis of their 1D‐ and 2D‐NMR, and HR‐MS data.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of compounds 1 and 2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ECD) data. Additionally, four known compounds, 5 – 8 , were also iso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