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力学   1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12篇
综合类   6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接受学角度,描述了近80年鲁迅接受历程中的“误读”现象,这是鲁迅接受史中的“另类”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从接受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以及时尚,时政等诸多方面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管寿沧 《物理通报》2006,(10):59-62
人类虽然在2000多年前就预言了原子的存在,然而可以断言,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智商有多高,无论这个人的想象力有多强,能够预言原子的种种神奇.因为在原子的世界里不仅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任何东西,也不同于所能想象的任何事情.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它显得又古怪,又神秘.”  相似文献   
4.
5.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强国六年的冬天”。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这”应改作“那”。原因有二:从这两个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上讲,“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此其一,其二,从小说本身来看,“小事”的发生和小说的写作之间已有一段时间距离。所以应该用“那”而不宜用“这”。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山水随笔,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立意的凝重美与模糊多蕴的审美效果,颇具品位的智性美,叙事美与探索式结构,独具风格的语言美,以及以上述特征为主体所形成的文体美。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对鲁迅的批驳一直没有间断,批驳者对鲁迅在生活上泼墨,在政治上诬蔑,在人格上丑化,在地位上贬低,在创作上否定。对鲁迅的研究正是在对鲁迅的批驳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