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音乐表情术语是引导和帮助我们如何理解和表现作曲者,在每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乐句,和乐段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通向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必要途径,它是演奏者开启作曲家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是我们理解和表现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何使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片面、不再主观。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呢?建立“音乐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性评价的有效措施。因为“音乐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的音乐作品得到保留,使教师观察到学生的点滴进步,  相似文献   
3.
对"音乐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理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笼统地选择面对它的具体方式。采用何种面对"音乐作品"的方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事件"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近来,《小苹果》以神速度风靡全国,各路网友的自制恶搞版也汹涌来袭,将其推向娱乐巅峰。一遍会哼,两遍会唱,三遍就已自动单曲循环,成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旋律。那么,《小苹果》为什么这么火?  相似文献   
5.
王黎 《科技信息》2009,(28):294-294
歌唱艺术,既是一个技能展现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演绎过程。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以至共鸣、色泽和风格,无不反映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并且从情感意识上打动听众。如果忽视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而一味追求音量和音色,那么再好的声音也不会感染观众,更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声情并茂”是声乐的应有之义,是对歌唱者的最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声情并茂”歌唱呢?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西方美学流派中,现象学美学是其中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运用现象学哲学的原理考察美学问题包括音乐美学的学者。他的论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茵格尔顿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的"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论断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对音乐作品本体特性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阐述,构成了他的现象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相信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会给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音乐美学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音乐和科学在客观上具有各种各样的渗透交错,神州山川壮丽,在大量音乐作品中,有不少名曲凝山清水秀、诗情画意于管弦、丝竹之中,使我们从流动的旋律里,领略到山河风光。可见地理与音乐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音乐作品,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音乐颇感兴趣,通过近几年的运用,有一些不成熟的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音准作为演唱者所应具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影响着演唱者对整个作品的把握。先天性因素、歌唱的呼吸、发声位置状态、音色、节奏与作品等因素对音准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钢琴传入中国以后,艺术家们对钢琴创作的技法和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方面都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不仅在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民族意蕴,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在世界的舞台上还占有一席之地.该文主要就钢琴音乐作品中音调、青色及演奏中的民族特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