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高阶中立型偏微分方程系统解的振动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由于偏泛函微分方程(组)理论在人口动力学,生物遗传工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很多学者在偏泛函微分方程(组)解的振动性理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研究一类较广泛的高阶中立型偏微分方程组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国有关部门启动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在国内媒体上又掀起了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风波。  相似文献   
3.
反义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它根据核酸杂交原理设计针对特定靶序列的反义核酸,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目前包括反义RNA、反义DNA和核酶三大技术。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5.
代谢工程和作物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组学和植物生理生化是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的基础 .借助于这些基础研究 ,通过基因工程调控代谢途径 ,提高了油菜籽粒中的油脂含量和拟南芥种子中的维生素 E活性 ,使水稻的胚乳中能合成维生素A原 ,增加了水稻在碱性土壤中吸收铁的能力 ,展示了代谢工程在定向改良作物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酵母絮凝是由絮凝基因编码的絮凝蛋白与邻近细胞的胞壁甘露糖结合形成的多细胞聚集现象.利用31篇文献综述了酵母絮凝的遗传因子和遗传工程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无机离子、营养成分、pH、温度、酒精浓度和菌龄等因素对细胞絮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8.
 以成功克隆大蕉几丁质酶基因(MpChi-1)时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广亲和水稻品种(Oryza.satival L.Cpslo17)中扩增到一水稻几丁质酶的全长cDNA,长1 115 bp,命名为Oschi;此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EU045451;将Oschi基因核苷酸测序结果在NCBI服务器上用BLAST搜索软件进行同源性基因检索;并将Oschi的c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与大蕉及其它单子叶植物的相应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排列比较并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此基因具有编码Ⅰ类几丁质酶的基本结构;与大蕉核苷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预测登记的最相近的水稻[Oryza sativa(japonica cultivar-group)]核苷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8%,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广亲和水稻Oschi基因与大蕉MpChi-1基因的序列及蛋白结构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20■×8的离子交换层析柱(氯型,200~400目;柱高×柱截面为10.5cm×16cm~2)可将 Penicillium citrinnm变异菌株产生的核酸酶 P_1对鱼精 DNA 钠盐的酶解产物——四种脱氧单核苷酸完全分离。其分离工艺条件是:0.0018N HCl,0.0028N HCl,0.035N NaCl(pH6)和0.02M NaCl—0.005N HCl(dCMP→dAMP→dTMP→dGMP);酶解液浓度2.3mg/ml左右;加样流速0.1~0.2ml/cm~2·min;洗脱流速0.5ml 左右/cm~2·min。  相似文献   
10.
周光召 《物理》2003,32(11):707-711
195 3年 4月、5月 ,Nature杂志发表了四篇关于核酸分子结构的论文 ,标志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这一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 ,开创了现代遗传工程 ,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被誉为 2 0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 .该发现也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合作的结果 ,成为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典范 .在论文发表 5 0周年之际 ,本刊特献上纪念专题以飨读者 ,期盼见仁见智 ,对大家有所启迪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