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即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以及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进而总结其对现代小说美学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李皓诗歌的文本细读,阐述了李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关注乡土与都市的现实世界,感时忧国,多角度、多侧面地书写生活,同时又拥有纯正的个人情怀的表达,对自我的言说、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建构了属于诗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之维。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4.
许辉的乡土散文集《又见炊烟》将个人记忆作为创作线索,用现代文明的视角去观照乡土,以执着守望者的姿态完成了这次有意味的还乡之旅。在散文集中,他坚持维系着质朴素然的乡土故情、用大爱情怀包裹着纯粹美好的童趣,带着理性的思维探索着心灵归宿,而这些相较于这个纷扰浮躁的社会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同时这份恒久的醇香也浸染着无数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广西作家梁晓阳的小说《出塞书》长达六十五万字,分为上部《新疆往事》和下部《十年转场》,全书以一种南方边地文人的独特视角,在高度还原“父辈”和“我辈”远赴新疆的出塞历程中,完成了外来者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建构。《出塞书》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旅行和写作成为作家自我确证的有效方式,《出塞书》既强化了主人公梁小羊多年来逃离故乡、只身赴疆的执着,呈现出文学理想烛照下的精神还乡,也深烙着梁晓阳本土的情感与文化印记,流露其南方写作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6.
毕彭 《科技信息》2010,(20):142-143
言语行为是一个语用学范畴.任何语言交际都是实施有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的翻译,从中见出,张谷若两译本的对话翻译比王守仁的译本更好的再现了具体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7.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浅论《高祖还乡》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郁达夫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对其小说作深入的考察,试图阐述传统文化对郁达夫之人格建构与审美情趣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并藉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更新审视郁达夫及其同时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是指导翻译活动的两种重要翻译方法,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概括提出。对于归化和异化孰轻孰重的问题,争议颇大。张谷若所译的《还乡》是最为经典著名的译作之一,值得研究。张谷若在翻译该著作的过程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其译作易于受众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异化和归化在翻译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译者应灵活把握、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