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有人形象地称人的潜能是“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潜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对人生成功活动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潜能素质。可能因为它往往“沉睡着”,就需要我们去大力开发,语文学科则具备了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学生情感潜能开发的无限机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90后的学生,性格上尚处于发育不定型期,他们虽然对自己充满自信,但有时也表现为任性、偏执,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也为了他们终身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是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至今无法界定。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我们语文教师和语文界的专家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缪芳 《奇闻怪事》2007,(9):10-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自立。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我认为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当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正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反映了教育界改革的呼声,体现了最新教育观念和教改成果。它的公布实施,有利于解决对语文学科性质等的一些无意义的争执,把语文教育改革由局部的、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尝试,变成了有观念引导、有法规可依的行动。这样一来,学校和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就更强了。可以这样说,未来几年语文教育局面将有一个大的改观。而对《课标》的理解、挖掘、实施,关键的则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和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并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就应在各科语言的共性中体现出个性,表现为下面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文武 《科技资讯》2011,(8):196-196
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是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内容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其教学过程的特点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因素。因此语文德育渗透的独特优势要求其要有独特的渗透方法。通过对目前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本文从课外活动方面对渗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关注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求,在进行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主课之首,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应达到“三个引发”,即引发内容、引发情感、引发思维;成功的课堂情境,依赖于各种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