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以其特殊的造型观念和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使中国画在传统艺术发展史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进和升华。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观察方法和认知方式,丰富了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情趣。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历史画卷中,无疑宋代文人对写意画的发展写下了闪光的篇章。虽然一般认为唐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但他的画毕竟没有成为典型的写意画。而宋代石榴、梁楷的减笔人物(如梁楷的《太白行吟图风泼墨仙人图》)确属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很高的写意…  相似文献   
2.
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否同源,实乃还需进一步商榷。近年来有人说"诗画同源"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多方考辨,认为"同源"之说并不科学,它的要害在于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结构的“意合”特点出发,结合书法在诗画关系中的中介性质,解释了中国注重诗画结合而西方重区别的理论倾向,指出汉语文固有的特征是造成这种诗画比较中西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田萍 《科技信息》2013,(18):189-190
贾平凹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朴素中见真情,朴素中蕴哲理,朴素中含幽默,朴素中出诗画。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凭借与《周易》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并从"象"的维度发现了自身的个性价值,这种独特价值在于绘画之视觉形象的存在方式是圣贤体道的重要途径。绘画在寻求独立美学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彰显自身存在的经学化价值和"自治"领地,使其与诗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成为可能。另外,诗因为其语言载体"言不尽意"的固有缺陷,构成了需要绘画性介入其中的召唤结构,这就意味着绘画为诗设立规定性、绘画性为诗所效法不可避免。诗开始自觉地以绘画的视觉性为范,走上了诗的"象"化历程。于是,诗与绘画在艺术行为中开始相互凝视、互为补充。诗画互补观念也由过去的绘画"诗化"的单向过程,进入诗画互为标准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立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实践,深入探讨了他“以画写诗”的艺术手法,从新的角度阐述了王维作品“诗画结合”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国画创作中的诗画交融现象,寻根诗画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画诗画语境的审美意义及走向  相似文献   
10.
绘画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兼论诗画艺术的协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创作需要掌握一些绘画的表现技法,诸如构图、着色、透视、层次安排、线条疏密、色彩冷暖、浓淡、流动等。只有把诗歌与绘画的手法加以协同,才能进入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