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37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20篇
综合类   6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胜利单家寺油田在蒸气吴吐生产后期采用泵下掺稀油生产稠油工艺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该工艺的现场试验与实施效果作了分析,并通过对现场生产数据的回归分析,绘制出确定掺油时机的实用图版。利用该图版可进一步改善生产效果。分析认为,蒸气驱采油井生产初期也 用泵下掺稀油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正常生产,但应确定停止掺稀油的时机,并论述了其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 ,其中酸性分最高 ,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 pH =11时 ζ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 ,其他组分的 ζ电势在 pH =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 1g/L左右时 ,各组分的 ζ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 ,总趋势是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 (pH =11~ 12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 ,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油区断块开发效果对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烟道气驱为最佳开采方式,即将烟气与高压含油污水混合,同时从油管注入油层,并建成一套注入系统装置。试验表明,处理注入烟气这套装置用于不干扰锅炉正常燃烧条件下烟气采集;将温度降低140-160℃以满足压缩机入口条件;利用旋流子进行离心和纤维过滤,将95%-98%的烟尘滤除;脱水之后使其露点降到-20℃以达到深度除水;两级压缩以达到油层要求的注气压力15MPa;加入泡沫剂或缓蚀剂等,以满足油层所需药量及药压。现场生产初步验证,注烟气的效果介于注CO2气和注N2气之间。在单纯蒸汽吞吐已不能产油时,经烟道气双注后,原油日产量达到26t,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蒸汽吞吐井采出过程的压力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汽吞吐井采出稠油时,经常利用电缆加热,正确设定电缆加热时间、温度、范围可以节约开采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本首先建立了井筒径向传热和产液径向传热模型,适用于产液需要或不需要电缆加热两种情况,然后对产液、油管、套管、水泥环的温度分布和产液的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比较了预测值与实测值,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总体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符,这种数值模拟方法能有效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5.
根据注汽过程中油管和油层流体相互联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油管流动和油层渗流相互协调计算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了一定注汽条件和油层特性下最大注汽流量的计算方法,为注汽方案的设计和油藏数值模拟流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并进一步分析和计算了油井深度、油层特性及井口注汽压力对最大注汽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油藏数值模拟和选择注汽方案时,注汽流量必须适宜,即与油层的吸汽能力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6.
碱法造纸黑液制备原油降粘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黑液的改性,即对黑液中的木质素进行磺甲基化的 ,研究了反应条件的影响,找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实验表明,该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其次是物料的浓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渤海典型稠油注聚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建立内置微电极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了中高含水期注聚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对开采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相对于均质模型,非均质模型水驱和聚驱含水率曲线均左移,含水率上升速度变快,含水率回升期提前,达到极限含水率时注入体积分别减少了0.18 PV和0.31 PV,最终采收率分别降低了5.89%和4.93%。对于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由于聚合物吸附滞留作用,在高渗条带形成了一定渗流阻力,迫使驱替液转向相对渗流阻力较小的中、低渗透条带,从而扩大了平面波及面积;但高渗条带无效、低效循环依然严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低渗透条带。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采用优化井网和化学调堵相结合,是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注聚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仿真玻璃刻蚀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将驱替过程的图像转化为计算机的数值信号,然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驱对稠油的微观驱油机理有乳化作用、贾敏效应和泡沫的挤压剪切作用,而三元复合驱主要还是通过聚合物对管壁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的拉、拽作用达到剥离稠油的目的.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相比,泡沫驱具有贾敏效应,能够对水流大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了驱替剂的波及系数.三元复合驱虽然对稠油也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但是未观察到乳化捕集作用从而引起波及系数的提高.由于波及系数的提高对于开发稠油油藏极为有利,因此泡沫驱对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热采稠油油藏不同温度带的油水相对渗透率研究较少、油水运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不同温度(100~280℃)条件下的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探究了温度对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端点饱和度及其对应的单相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角度对变化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束缚水条件下的油相渗透率逐渐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其对应的水相渗透率逐渐增大。不同温度的残余油条件下的水相渗透率均较低。各温度条件下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深化了对热采油藏流体渗流特征的认识,指导下一步开发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10.
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气窜问题,从而减小了蒸汽波及体积;同时,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在蒸汽波及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被剥离下来,即洗油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主要对稠油热/化学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热/化学驱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大热采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主要包括热/碱复合驱、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热/聚合物复合驱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种开采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热/有机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