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城遭遇破坏性地震袭击时,地震火灾是对生命的主要威胁,地震火灾的扑救和预防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科学的预防,就不会实现有效的扑救.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5级、裂度大于7度,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局部损毁的地震。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建(构)筑物倒(坍)塌人员被困实际,从应急救援的角度,梳理分析了破坏性地震人员被困类型和伤害特点,归纳得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训练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建民 《科技馆》2006,(4):11-13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各级政府和地震科技工作极为关心的。近年来,全球地震已经进入活跃期,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5.
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良好的自救方法,那么就可以将伤亡减到最低。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呢?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毕竟地球上不是经常地发生破坏性地震,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被瓦砾掩埋的经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房倒屋塌的惊吓,但感受过多次大地的震动,更经受过几次大地震惨状的震撼。地震究竟离我们是近还是远?我无法说得清楚,但近二三十年中导致重大灾害的地震似乎感觉很多,且都历历在目。就中国来说,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约24万人;1999年台湾7.3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以文字记录到的1308年-2015年,发生在贵州的46次4.7级以上地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贵州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地质构造控制条件,并提出了贵州发生破坏性地震概率较大的区(带)。  相似文献   
8.
亚洲逻辑学会议自从1981年在新加坡首次举办之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由亚太地区的国家或地区轮流举办。该会议现已被认为是逻辑学领域中的主要会议,通常由符号逻辑学会主办。第7届会议1999年6月6~10日在中国台湾省溪头举行,第8届会议2002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中国重庆举行,同时也是关于数理逻辑的ICM2002卫星会议。第7届在中国台湾举办的会议录计划被随后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夭折,相关的资料文件在地震中丢失,因此这两届会议的会议录合并成一卷。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史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地震,见于《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在距今3800多年地震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上千次,5级以上数百次,6级以上百余次,7级以上数十次,8级以上十几次。近1000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0.
所谓地震“三网”,指的就是地震宏观异常信息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这三个网的作用在震情监视上主要是短临跟踪;在灾情上主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收集震害情况并及时上报;在宣传上主要是使地震科普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下面我们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三个网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