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8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压力平衡拱应力状态相似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材料模拟是通过建立相似物理模型,观测研究难以用数学描述的系统特性,研究原型系统与模拟系统间相似特性的。模型与原型的区别,仅在系统要素的序结构和特征值有一定的比例大小,而支配系统特性的本质不变。从系统仿真角度上说,建立相似的物理模型,可称为相似物理仿真模拟。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对压力平衡拱处岩层的水平应力和竖直应力的观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单点累加予以改进,建立了一种基于连续累加的连续插值模型,由此可得到任意点的值。  相似文献   
3.
顶煤预破碎问题是坚硬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一种弱化坚硬顶煤的新技术——远离煤壁深孔预爆破与大直径空孔补偿相结合弱化顶煤技术。该技术已经在大同忻州窑矿试验和应用两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上覆煤柱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分析及现场实际情况的总结,提出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和在煤柱下开采工作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深化,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情况也复杂多变,致灾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冲击地压灾害仍然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根据新疆准南煤田宽沟煤矿条件,采用系统的矿压观测手段,结合工作面煤柱观测和液压支架工况研究,分析了冲击煤层顶板卸压煤柱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液压支架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冲击煤层在顶板卸压条件下的综采工作面矿压特点。结果表明,适时进行工作面的顶板水压预裂和爆破切顶处理,对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控制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对类似冲击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首采区煤层回采工作面遇到断层时的工程地质模型,建立了工作面揭露断层前,和回采过断层后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由于约束条件的差异,煤层顶板在回采断层前后的受力明显不同。结果表明:揭露断层前,顶板岩层最大剪应力发生在固定端,大小为上覆梁荷载的0.625,最大弯矩发生在距离固定端0.625倍的跨度处;临近断层时,工作面直到断层处的煤层,同预留煤柱的受力情况相同,工作面越向断层推进,煤层的支承压力越高,易发生片帮,为煤的抗压强度控制;回采过断层后,顶板岩层的最大剪应力和最大弯矩均发生在固定端,开切眼处煤柱最大剪应力增加,易发生煤柱压碎和顶板整体断落。  相似文献   
7.
张集矿九层煤厚度与倾角变化大,为能用单体柱一次采出3.2m厚的煤层,确保采面、顺槽及底板巷迟支护的完好,作者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采高及倾角条件下的采场围岩应力的分布特征,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机械模拟的方法探讨采场支架—围岩的作用关系。对支架工作阻力与支承压力分布及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位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支架—围岩的关系曲线,即顶板位态曲线,由双曲线和抛物线两部分组成。用“机械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支架—围岩的作用关系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综放工作面顶板断裂、垮落形式,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影响区域范围,本文对亭南煤矿101综放面,分别应用UDEC与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  相似文献   
10.
煤矿岩层移动研究对减少因采动造成的各类灾害,提高“三下”采煤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结合岩层移动理论历史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将岩层移动研究方法分为经验类比法、理论模型方法、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4类,对各类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传统方法、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岩层移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