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3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氨-碘酸盐介质中白喉类毒素的平行催化氢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 0 .4mol/LNH3 NH4Cl (pH 8.3 1 )介质中 ,白喉类毒素 (DT)于 - 1 .89V(vs.SCE)处产生的极谱催化氢波可被碘酸钾进一步催化 ,峰电流明显增大 ,但峰电位不变 ,产生一种氢的新动力波 ,建议称其为平行催化氢波。在 0 .4mol/LNH3 NH4Cl(pH 8.3 1 ) - 5 .0× 1 0 - 3 mol/LKIO3介质中 ,DT平行催化氢波的二阶导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 0 .2 μg/mL~ 1 .0 μg/mL内呈线性关系 ,可用于生物制品中DT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2005年5-6月份在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期间,通过对鸣唱个体的定位观察,发现了3只白喉林鸫(Rhinomyias bruneata).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河南省鸟类分布的新记录.白喉林鸫是我国华东地区亚热带森林的特有夏候鸟,因该地区中低海拔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已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为受胁物种,以往文献对白喉林鹆的鸣唱特点描述甚少,本文描述了在河南发现的白喉林鸫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首次报道了其在繁殖期的鸣唱特征,并对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首次报道了画眉亚科的白喉噪鹛(Garrulax albogularis)、丽色噪鹛(Garrulax fornos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butea)3个种的核型,结合该亚科已报道的画眉进行比较,发现在第一号染色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在4个种的1号染色体中分为两种模式,丽色噪鹛与画眉一致,同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而白喉噪鹛和红嘴相思鸟一致,同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该现象与该亚科分类中的亲缘关系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2005年5—6月份在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期间,通过对鸣唱个体的定位观察,发现了3只白喉林鹟(Rhinomyias bruneata).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河南省鸟类分布的新记录.白喉林鹟是我国华东地区亚热带森林的特有夏候鸟,因该地区中低海拔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已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为受胁物种.以往文献对白喉林鹟的鸣唱特点描述甚少,本文描述了在河南发现的白喉林鹟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首次报道了其在繁殖期的鸣唱特征,并对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唐点平  袁若  柴雅琴  刘颜  钟霞  戴建远 《化学学报》2004,62(20):2062-2066,F009
将巯基乙胺 (AET)固载到玻碳电极 (GCE)表面 ,进而化学吸附纳米金 (NG) ,并通过半胱氨酸 (Cys)用戊二醛 (GA)作交联剂将白喉抗体 (anti Diph)固定在玻碳电极上 ,从而制得高灵敏电位型白喉类毒素 (Diph)免疫传感器 .通过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特性 ,并对该免疫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传感器对白喉类毒素检测的线性范围是 2 4~ 60 0ng·mL-1,斜率为 3 8.9mV/decade ,线性相关系数为 0 .9979,检出限为 5 .2ng·mL-1,并将其用于生物制品中白喉类毒素的检测 ,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56例精白类免疫前后配对血清,用BA-ELISA、常规ELISA和PHA等三种方法作平行比较试验,其结果:PHA法GMT免疫前1.83;免疫后62.43,抗体滴度升高34.1倍;常规ELISA法GMT免疫前4.86;免疫后340.8,抗体滴度升高70.05停;BA-ELISA法GMT免疫前9.05;免疫后1037.05,抗体滴度升高114.6倍。以免疫后PHA法GMT62.43作为敏感度1,则常规ELISA法比PHA法敏感5.46倍;BA-ELISA法比PHA法敏感16.61倍。而BA-ELISA法用于血表中白喉抗毒素检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二萜生物碱杀虫药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白喉乌头中二萜生物碱药剂的提取和配制。通过药剂的杀虫作用探讨了白喉乌头生物碱的药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和研制新型的植物性药剂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产乌头碱的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内生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乌头碱,最后基于真菌形态特征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白喉乌头根部共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YLAC-3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其发酵液中发现类似于乌头碱的化合物.说明菌株YLAC-3发酵液有较为广泛的抑菌活性,它可能产生乌头碱.菌株YLAC-3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类似于曲霉菌属,与已报道的塔宾曲霉菌ITS序列(KP196359)的相似度为99%.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曲霉菌属有效发表种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