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复古主义由祈向诗歌美学高境,而推崇汉唐,讲求格调,在展示独特理论魅力的同时,何景明重视才情,已对其先天弱点有所修正;而面对明中叶新思潮的挑战,王世贞吸收作家才思真情自我个性等方面的内涵,突破固有的理论局限;胡应麟发掘兴象风神等汉唐诗歌品质,补充体格声调理论之不足;许学夷突出从“体”的中偏正变的历史考察、尤其各种“变”的环节与样态中,探求和分辨诗歌本乎天成、形迹俱融、风神超迈的根本性质。从而使复古主义成为一种突出诗歌内在特性研究而又比较圆融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大陆现代修辞学史和语言风格学史上关于"语言风格"的8种定义及其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表现风格是综合运用各种风格手段所形成的气氛和格调,是对一切言语交际的产物──话语的气氛和格调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抽象概括。表现风格有多组相互对立的类型,是处于最高层位的共性风格,它既可以用来概括语体风格、民族风格、对比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而又存在于这各种风格的话语之中,任何话语都附着这样或那样的表现风格。表现风格的成因既有制导因素,也有物质因素。各种表现风格的生成都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七子是明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学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向诗歌本体的复归,研究他们的诗歌理论,对于当代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格调高下.无疑是艺术创作取向时所首先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生命。因此.雅与俗便成为艺术评论家手中的一把令人望而生畏的利刃。被析为雅的,便是旗帜,便是成功;被判为俗的.便是鄙俚浅陋,便是不值一晒.便是过街老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有些艺术门类里.如书法国画,单是雅与俗这两个字限使足以定其生与死。  相似文献   
6.
概要介绍了中国玻璃发展中心的设计,阐明建筑格调、环境和建筑个性的处理可以借助简单、明确的造型语言和突出重点的一般手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城市品质蕴含于物化的城市形式和市民生活之中,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信誉、社会责任和文化于一体,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品位。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美誉度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合理借鉴国内外品质城市如新加坡、成都、乌镇建设的经验,营造古朴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格调、休闲时间与休闲空间兼备的淡雅闲逸人文梦境、开放包容的君子气象,是高品质长沙建设的三个重要维度。其中,城市格调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现代科技与城市文脉水乳交融,打造出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与魅力;城市人文梦境强调低碳生活,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提供市民高品质生活所需的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营造市民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能追梦又能圆梦的人文梦境;城市君子气象则强调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民胞物与、谦恭礼让、平和大度、淡定从容、热情好客的市民素养。  相似文献   
8.
巴金百年之后,他的《激流三部曲》依然激动人心.这首先是由于其富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深刻主题,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二是在新旧对立中三种类型的人物描写不仅富有特色,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三是作品严谨缜密的情节结构、充满激情的语言风格和明朗健康的思想格调.  相似文献   
9.
沈德潜是乾隆朝前期的诗坛领袖,他与同列康熙诗坛六大家的王士禛和赵执信都有交往。赵执信因与王士禛论诗不合,作《谈龙录》攻讦王氏诗学,王、赵之争成为影响清代诗坛的著名事件。沈德潜在评判王、赵之争上明显站在王士禛一边,但他在构建试图取代王士禛神韵说的诗学理论时,也吸收了赵执信《谈龙录》的一些观点。在王、赵之争的诗学背景下,辨析沈德潜与赵执信诗学观念的异同,有助于人们看清清代中期诗学和初期诗学的关联与流变。同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清诗选集,然此书于赵执信有定位不准、校勘不精、评注失实之弊,一并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诗学在范古问题上形成了“诗法”与“妙悟”两条路线的对立与纠结。严羽“妙悟”说对后期诗学形成主导性影响,但这并没有抵消“诗法”论存在的必要性。李梦阳等人推崇严羽却又大谈“法式”的矛盾现象,说明“诗法”是研习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感悟活动,固然有指向独创性的积极意义,而其对于“诗法”论的渗透,导致后期“诗法”论过分注重对格调意趣的感悟式表述,远离了“诗法”本有的创作论主旨。这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诗法”和“妙悟”各有不同的适用方面。而“诗法”对于创作的研习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