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9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音乐与人类联系密切,对人类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的大师,孔子和柏拉图分别在各自哲学观的基础上对音乐做出了阐释。他们的音乐观既有不同点,也有相通处。对二人的音乐观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其音乐思想的理解,并且从中认识中西方文艺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出于建设理想国度、教化公民的政治目的,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中,对诗中的英雄形象提出了尽善尽美的要求。柏拉图心目中的完美英雄形象与新中国革命样板戏中的"高大全"式英雄形象有着许多相似处,后者在文艺史中的失败,虽然间接却十分充分地说明柏拉图对诗中英雄形象的尽善尽美要求行不通。柏拉图对"理想国"中的公民缺乏信心,担心公民会受不好的文艺、教育影响,因此他强调诗人的教化职责,要求诗中的英雄形象必须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3.
"元素"一词最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于描述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本组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1671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的66种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属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柏拉图美学已属老生常谈,但旧学可以新说.事实上,以"放逐诗人"闻名于世的这位哲人最初的人生志愿,是成为一位荷马那样的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柏拉图美学的价值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政治哲学转型意味着一种以"正义论"为核心的伦理美学的奠基.所谓"正义之城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作为"美本身"的"终极善"的逻辑确定性何以认定的困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相关讨论,对于当下普遍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的中国式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6):621-623,627
柏拉图与庄子分别以理念和"道"诠释美,把美从艺术欣赏领域引入世界观。他们对美的本源性特征的表述有相近之处,然而也存在巨大的不同。从理念与"道"、对象与通融、真实与自由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对二者的美学观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哲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造性以及文艺的社会作用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摹仿说”的不同内涵。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改造的结果,因而更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由理性到非理性)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由非理性到理性)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美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人返回了理性的家。换句话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宣称"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他为什么要"非诗"?"非诗"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精神指向?文章旨在对《理想国》中所列举出的诗人的罪状以及对诗谴责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出柏拉图"非诗"的真正用意:为了对公民进行理性教育与启蒙,以及对理想城邦的重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在批评家们渐失正义之心的当下,重申柏拉图的意义不言自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对"模仿"的专注探讨,以一种悖论式的"反智"立场,深度解构了写作中的"非正义"姿态。由此,我们有必要回应柏拉图的正义诉求,在批评界呼唤某种"批评正义"的建构。这里的正义,指代的是批评写作中理应持有的理性态度与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