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的各种译文中,以大陆的林少华与台湾的赖明珠译本最为读者信服。林氏主张翻译出作品的味道,而赖氏主张"信"的翻译原则。两种翻译原则的不同,使《斯普特尼克恋人》的两种译本中"堇"的人物形象在行动和感情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或减轻。  相似文献   
2.
傅朝晖 《世界博览》2011,(13):66-67
苏格兰人利用酒糟等废料发电酿酒业本身就是一个能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产业,而苏格兰的威士忌酒厂斥巨资引入处理设备,用废料发电,不但保护了环境,还降低了成本。艾雷岛是位于苏格兰西南部的一座岛屿,这里拥有壮丽的海岸风光、茂密的森林和隐秘的瀑布。但艾雷岛最负盛名的并不是自然风光,而是带有浓郁泥炭烟熏味和海盐风味的威士忌,像拉加威林(Lagavulin)、雅德贝(Ardbeg)、布鲁莱迪(Bruichladdich)这些牌子都深受各国消费者的追捧。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就曾在游览过艾雷岛后撰写了一本游记——《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以记述他参观了几家威士忌酒厂后的心得感受。作为威士忌最早从爱尔兰传人苏格兰的地方,艾雷岛不仅在酿酒方面具有"先锋"意义,在环保方面也不甘落后。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西方文化符号,将诗意现实主义同主人公的生活意境有机联系在一起,再现了日本都市青年在彷徨和苦闷中尚存的浪漫主义自娱自乐生活精神。在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东西方诗意现实主义的交汇与碰撞,让读者既体验到了西方文学的浪漫氛围,又看到了东方文化雕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传统印记。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作品颇丰,连续多年位列诺贝尔文学奖的头号候选人。村上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在当时日本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获得了当年日本群像新人奖;《挪威的森林》更是持续一年居日本畅销小说首位,在当时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村上热潮",同时也让村上成为日本文学走向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旗手。村上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略有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战争"使人们必须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悲与合的情感触动,而只有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才能避免悲痛历史的重演。村上春树,一位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他以敢于追问战争、追问一般作家不愿追问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严肃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而值得钦佩的社会责任感。以下试从"战争观"视角来重新认识村上和日本,希望中日双方都能做到正视战争与历史、尊重彼此,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双方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小说为例,剖析二战后日本"垮掉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深入探索其对爱情、性、生命的态度、认识及艰难的自我救赎和成长,并与小说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进一步探析其精神和思想根源,从而揭示村上春树小说的青春书写在表现青少年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的作品立意独特,感情真挚,却意喻飘渺、晦涩难懂,让读者亦爱亦恨,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章中大量使用的隐喻。隐喻虽耐人寻味,但是深邃的隐喻也造成了读者阅读时的困扰,因此能否读懂村上的隐喻是理解村上文学的关键。本文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试寻找村上春树的隐喻及其隐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密切关注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的心理和生命状态以及情感世界,记录了一幅幅现代都市情感图景,其短篇小说《百分之百的女孩》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个自足圆满的爱情世界,在现实与幻想的交错中,以“村上式”独特的隐喻技巧,用他的“百分之百”为青春的感性特质作了一个抽象的整体注解。但在这个精确量化的百分数背后,却是对青春的不可解释、不可言说,当理性蛮横地穿越青春感性认识时,我们听到的只会是青春支离破碎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杨晋 《世界知识》2010,(11):68-68
<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然而,这种永存往往是最残酷的。2010年5月14日晚,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一名21岁的安徽籍男员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