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17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作为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空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本文试图以文学名篇《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想象性的空间描写,探讨构成这种想象方式的原因,进而揭示这种想象方式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数量多,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意识突出,形式灵活多变,成为明代众多文学流派传播文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对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而为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5.
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例,分析了六朝文论在批评态度与批评方法两方面与当下文学批评的不同,指出运用六朝文论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查洪德,河南内黄人。1957年11月生,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殷都学刊》主编,安阳师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2005年调南开大学文学院。先后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等。1999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7.
卢佑诚先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长期坚守着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种范式。所谓第三种范式,既不同于从前的以古代文学来完全统领古代文论的研究,也有别于后来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研究,它由两个基本原则的相互融合而构成:一是传统的问题阐释;二是现代的价值判断。第三种范式不仅纠正了传统范式的封闭性,而且克服了新兴范式的浮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必经的长期历程。  相似文献   
8.
古人多"以神论诗","以神论文"并不常见。但由于"神"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神"与"气"的互融性以及诗文文体特征的相似性等原因,"以神论文"确有道理。它虽不多见,却是古人"以诗论文"的主要手段,体现出古代文论鲜明的诗化倾向。古人的"以神论文"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中以唐宋派、桐城派的贡献最大。"以神论文"促使诗文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日趋融合统一,散文的文学审美功能也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分离,"古文"借此转化为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意识形态影响下不断建构的。作为学科的中国文学史具有浓厚的西学背景。西方文论接受史的基本叙事法则是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影响下的选择性叙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