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读方法     
黄日生 《奇闻怪事》2005,(12):15-15,14
【理念】 美读是准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是朗读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考点透视】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3.
形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表情、手势以及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形体语言,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强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因为汉语本身就具有天生的美质。第一、它是方块字,或对称均衡,或变化统一,符合形式美诸原则,令人悦目。第二、它通过声音(吟咏朗诵)表现出来,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变化无穷,或豪言铿锵、气势奔腾,或细语靡靡、余音袅袅,或一唱三叹,意味重重,这种音乐感和韵律感,令人悦耳。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美育呢?我以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技巧而获得的。一首歌曲的好坏,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主要的是心理素质。众所周知,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它发出的音质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今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散文的艺苑里百花盛开,风光无限.其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是美誉为“新潮散文第一成果”的余秋雨系列散文.就《文化苦旅·序》中,余秋雨先生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  相似文献   
7.
张萍  谢文娟 《奇闻怪事》2005,(11):23-23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词。作者辛弃疾以“行”为线索,由近及远,从岭上写到岭下,将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织成了一幅夏夜行道图,从中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隋。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相似文献   
9.
有唐一代,自始至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战争发生。开始,是初唐李渊父子为统一全国而进行的战争;其后。是烽火燃遍北中国的安史之乱;再后,是藩镇割据以及平藩战争;最后,是唐末农民起义与唐王朝镇压义军的战争;还有安史之乱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对唐朝的侵扰。在唐代战争题材诗歌中,月是一个突出的意象,呈现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10.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懂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尤其是朗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理解和感受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力,增强记忆读物的能力;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邻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通过朗读,可以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水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我们究竟该怎么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便摇头晃脑地大声读,难道他们读书真能读到灵魂里吗?我想,如果缺少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话,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还有的教师为了图懒省事,干脆就一遍一遍地放录音,可学生们机械地一遍一遍地读,结果遇到别的文本时却不能灵活理解地朗读。看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