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米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他从数学哲学出发,论证了意义理论是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了从意义理论出发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论争的新视角,阐述了语义上溯、比较研究、自下而上等具体地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论争的方法.达米特的新视角对于当代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形而上学经历了两种异化:其一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化;其二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确立之后,形而上学向物欲低头.为了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异化,后现代哲学用“终极关怀”来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古代辩证法史被写成了朴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军对战史。本文对这一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近代,它与辩证法的关系不是对子对战结构,而是替代、复归的正反合结构。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西腊早期自然哲学是后世哲学的源头,它的发展决定了哲学的发展方向,也蕴含着哲学的精神实质。深入探讨哲学起源于自然哲学的原因,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对当时流行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将贝克莱及休谟的观点与卢梭的感情连结在一起,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伦理学对道德规范本身的研究转向对道德规范所赖以建立的道德最终原则基础的研究,即他提出的道德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实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伟大转变。但是,他虽然找到了最具普遍性、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却不具现实可行性,忽略了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联结道德理想法则与道德现实生活的关键点,即道德情感,这个突破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进一步解决作为伦理学基本任务之一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相统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角度来看,辩证法指的是思维方式及本体观;形而上学指抽象的思维方式及所得出的事物观,辩证法指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得出的事物观。黑格尔辩证的具体事物观是一个运动联系整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观区别的关键就在于表象性事物观还是运动联系整体的区别。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证明:目前对辩证法理解存在误区导致的自相矛盾;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人学观的差异;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它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而《周易》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易》全书都是在讲天与人的关系。《周易》为天人之学提供了两种路径:一是神秘主义,二是道德形而上学。中国古代神秘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立场上,探讨《周易》中的天人关系,则是一个更有建设和指导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德国哲学具有独特地位。欧美各国近现代哲学的冲突在理论上往往源于德国哲学。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复兴运动是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主要思潮。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