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书豪 《科技信息》2011,(32):176-178
基于岩心分析的太古界潜山地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从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出发,对不同测井响应类型的地层进行旋转井壁取心,用岩心鉴定结果标定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与测井响应的对应关系,在岩石学分类的基础上,对矿物成份相近,测井响应特征接近的岩性进行归类,利用测井资料曲线特征、交会图技术以及自动识别技术准确识别太古界潜山岩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地层     
研究区出露太古界胶东群中高级变质地层及中生界下白垩统莱阳群陆相碎屑岩及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中生界下白垩统莱阳群在区内仅出露第一段(K1L1)及第二段(K1L2)。K1L1—含炭岩系,总厚度>270m,由黑色泥岩,细砾岩,砂岩,不纯碳酸盐岩组合,含有机质及硫高:下部含炭岩系(合矿层),C有机0.582% ̄4.225%,S0.28%~6.81%;中部碎屑岩C有机0.0153%~0.0751%;上部含炭岩系(含矿层)C有机0.007% ̄3.56%,S0.036% ̄16.72%。该岩系为陆相湖泊基底还原相,接受古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风化剥蚀产物沉积。K1L2—砾岩层(金矿化层位)。  相似文献   
3.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 ,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 ;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 ,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 ,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 ,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甾烷C2 9ααα2 0S) /w(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 ,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 ,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唐山北部和东北部太古界沉积变质铁矿埋藏浅、规模大、矿石易磨易选。现已建成铁选厂近50座,生产铁矿石几百万吨。为了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应加强地质管理,注意矿山建设,作到采选配套、以采保选,注意产运销正常循环。在勘探程度低的情况下,边采边探、探采结合。  相似文献   
5.
兴隆台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1972年兴210井井喷发现。近年来对油藏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油藏钻探取得明显成效,规模开发已提到日程。该油藏自北向南含油范围大,含油幅度达1500m以上,可分上、中、下三段开采,其原油性质也有区别。原油特性的研究,得出地层条件下,随着原油的采出,油层压力、溶解气,以及与流动性的数学关系。通过随机开采资料按物质平衡原理和研究成果可以随时掌握油藏三个层段中原油的最佳流动性,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采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峰期变质的温度为830~948℃,压力为0.942GPa.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大幅度增厚的环境,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温减压过程为区域性地壳减薄的开始,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大幅度减薄和抬升剥蚀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东胜堡西侧低潜山太古界变质岩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胜堡西侧低潜山储集层主要岩性为浅粒岩、变粒岩、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岩脉类,其中Ⅰ类储集岩为浅粒岩、混合岩;II类储集岩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及混合片麻岩;Ⅲ类为非储集岩-脉岩类。  相似文献   
8.
依据露头观测和成像测井数据,揭示鲁西地区太古界裂缝系统的成因及类型,将裂缝产状数据与区域构造背景结合分析,同时依据典型断裂-裂缝剖面的观测统计,对太古界构造裂缝的形成时期及发育规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区太古界裂缝系统主要由区域构造裂缝和局部构造裂缝组成;区域构造裂缝形成时期主要为中—新生代,其中低角度裂缝形成于印支期,高角度裂缝形成于燕山—喜山期;局部构造裂缝的发育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对局部地区太古界储集性能的改善意义重大;规模相近但力学性质不同的断裂对储层的改造程度和影响范围存在差异;压性断裂最好,压扭性断裂次之,张扭性断裂最差;断裂影响范围内裂缝面密度的显著增大主要表现为区域构造裂缝的加密或派生新的构造裂缝,新生裂缝通常与断裂平行或小角度斜交。  相似文献   
9.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口aααα20S)/ω(20S 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构造综合地球物理反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质、重磁、地震、测井、岩石物性及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深层密度的空间变化模式并进行了地球物理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沉积主要受北西向构造的控制,太古界构成东营凹陷的结晶基底,是一个北东转近东西向的北陡南缓的断陷,最深处位于现河、辛镇一带,可达12000m;下古生界奥陶系构造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其构造格局与太古界有很强的一致性;中生界宏观上继承了下古生界的构造形态,但填平补齐和局部改造比较明显,凹陷范围明显缩小。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断裂构造总体格局为向北东撒开、向西南收敛的束状构造,且可以分为高青-博兴断陷区、利津-草桥断陷区、东营-王家岗断陷区3个断块。东营凹陷边部的隆起地带发育有3条火成岩带。与钻遇井深度比较,中生界和下古生界深层构造的反演精度分别达到91.14%和88.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