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既象征着自然运行的抽象法则,也可以具化为维系农业社会秩序与封建帝国传统的理学、礼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所称的天理成为了司法官员听讼断狱时得以援引的法律依据,宋代兴起的理学更是将它在封建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推向了顶峰。清代作为旧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同样受到这一思想的浸润与改造。有清一代,在刑律制定和刑案审理的过程当中,无不伴随着对天理的执着追求和宣扬维护。  相似文献   
2.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3.
程颢作为北宋洛学的开创人之一,上承“生生之理”,以及孔子“仁”以及《中庸》中的性理合一思想,通过诚敬的修养功夫存养本心,在理的本体上追寻着一种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境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泼泼的生命理境。  相似文献   
4.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相似文献   
5.
儒家知行观的总体特征是强调知与行的协调一致,以道德践履作为知行观的主要内容,而疏于思辨认知.自春秋孔儒传统传至唐代,知行观强调的是知易行难,行重于知.宋代理学知行观对传统知行观有所突破,程朱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王守仁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知与行的关系认识又带进一个新阶段.首先,王守仁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氏认为朱学的错误在其把形而上本体论世界与现象形而下形器世界分为二,割裂了先验本体理与感性现实世界的联系,反映到知行观上是二分的,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发生冲突.从学习学的视角看,王学矫正朱学轻视"自心自性"的粗略,改变了朱门后学支离繁琐、帖括拘泥的学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法,把宋元的学习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开辟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从宋代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内政外交的指导思路,对《春秋》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春秋》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春秋》在五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以天理作为研习《春秋》的理论指导;第三,积极参与处理夷夏问题,为解读《春秋》提供现实政治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自身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良知"学说中。因而,要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要从他的人生体验入手分析"良知"思想的内核。通过对"良知"学说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其哲学意义进行阐释,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本体与功夫的结合。王阳明立足于人的现实来感悟生命,以此来根除人性的现实冲动所产生的不良因素,从而彰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对人的发展有着更多的自由与许可范围。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甘肃科技》2012,(8):I0001-I0001
本刊讯4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科技创新支撑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新专题闻发布会,张天理厅长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外宣办主任梁和平主持发布会。张天理指出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对“何思何虑”的解读以程朱之学为背景,认为圣人无需思虑的原因是其能够去除思虑之私心、顺应万物自然之理并体悟天理。通过扬弃程朱之学,王阳明建构起了对“何思何虑”的独特理解,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何思何虑”的性质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而非效验;第二,达到“何思何虑”的主要途径是思虑天理和致良知,次要途径是去除私心;第三,去除思虑之私心的根本方法是穷此心之理,而非于事物上穷理,亦非分居敬和穷理为两事。王阳明对“何思何虑”的解读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阳明心学而非程朱理学成为众学者理解“何思何虑”时的主要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