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3篇
物理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分析测试学报》2013,(11):1400
据悉,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蔡延江博士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河南省封丘县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将一半有机肥与一半无机肥氮配施,能有效降低我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相关成果发表在《大气环境》杂志上。据了解,氧化亚氮是排在二氧化碳、甲烷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其单分子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其中农业生产及氮肥施用是氧化亚氮的重要排放源。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此次研究人员通过对比长期定位试验地内不施肥(CK)与有机肥(OM)、有机肥氮和化肥氮各半  相似文献   
2.
通过连续3年的模拟增温实验,探讨了东北松嫩草甸草原单优种羊草的有性生殖策略对大气温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使羊草物候期从抽穗期开始比对照提前,尤其是从第一花粉囊外露之后到果实成熟期,物候期均比对照明显提前5~7d.增温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量,但使生殖枝单株重量、每穗小花数、结实粒数、籽粒重量都显著增加.种群水平上,用于有性生殖的总能量减少,但单株水平上,用于籽粒发育的能量增加.羊草这一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在大气温度升高的条件下会采取减少生殖枝数量而增加生殖枝结实能力的繁殖策略,说明类似于羊草的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生殖策略会发生较大改变,多年的持续增温可能导致种子产量的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了制丝线增温增湿和滚筒烘丝工序加工对叶丝香味组分的影响,采用溶剂超声萃取前处理结合GC-MS法测定叶丝的香味组分,并对SIROX增温增湿工序和滚筒烘丝工序前后叶丝香味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工序前后、工序间香味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经SIROX增温增湿工序加工后,乙酸、苯甲醇等18种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糠醇、2,4-二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3-酮等6种组分相对含量增加;②经滚筒烘丝工序加工后,乙酸、麦芽酚等14种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糠醇、糠醛等6种组分相对含量增加;③经增温增湿及滚筒烘丝两工序后,乙酸、2,3-丁二醇等23种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糠醇、2,4-二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3-酮等4种组分相对含量增加;④两工序间的温度、湿度剧烈变化,使叶丝内部组分发生了美拉德反应、降解反应、挥发等,香味组分经两个工序后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该研究对提升卷烟产品质量、优化工艺参数、开发高质量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和氮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对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匮缺的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4年的增温和施氯实验,通过测定羊草草地光合特性,试图揭示全球变化对羊草草地的碳、水通量产生的影响.试验采用一个封闭的光合测定系统(LI-6400)测定草地的碳、水通量变化,通过计算CO2的变化量确定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蒸腾作用(ET),升高了生态系统呼吸(E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施氮处理刺激了NEE、ER、GEP和WUE;增温加施氮处理,氮素的添加缓解了因增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通过改变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羊草的数量实现的,全球变化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松嫩草地的碳通量.这些结果都有助于理解未来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6.
以1961~2005年多伦县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来源,选取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度等指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多伦县年均气温趋于上升趋势,降水量波动较大,并且夏季降水量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年均蒸发量总趋势是下降的,整体上比较稳定.干湿度趋于上升,呈现变湿润趋势.近50年来多伦县气候呈现增温增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鄂尔多斯地区1961年至2010年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得到鄂尔多斯地区的增温率以及年代际变化特点,该文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冬季的增温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碳输入变化和增温的响应,本研究基于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模拟增温实验平台,以去除地表凋落物、切根、切根并增温和对照4个处理6 a后表层矿质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碳输入和增温处理的响应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碳输入和增温处理未改变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各处理的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与对照处理相比碳输入和增温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切根处理显著降低细菌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而切根并增温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升高。与切根处理相比,切根并增温使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冗余分析显示,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调控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磷和土壤全钾,其中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土壤细菌群落对碳输入变化和增温的响应比真菌群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棉花转光膜的增温效应,达到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