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5篇
综合类   1篇
综合类   2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对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将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划分出了7个三级层序,19个体系域.其中层序Ⅰ、层序Ⅳ为两个T-R层序分为两个体系域,即湖扩展和高位体系域,其他层序均为三分层序,划分为三个体系域即低位、湖扩展(水进)和高位体系域.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的差异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反映古地形,认为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认为第Ⅰ、Ⅱ层序间的界面附近可形成有利的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与构造一岩性圈闭;第Ⅳ层序低位域可作为油气的运载层,在合适构造的匹配下,可形成有利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对有利区带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论非构造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构造演化和生烃与油气运聚散的关系,总结成功的地震相和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特殊地震处理和油气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3个层次、5类方法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思路。3个层次及有关方法是:在盆地规模上进行整体、动态、综合研究,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带;在有利油气聚集带规模上,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震地层学研究,寻找各类有效尖灭体和圈闭;在可能的圈闭基础上,利用地震烃类检测和化探技术进行圈闭评价。3个层次5类方法的全面研究和有机结合是减小非构造油气藏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4.
富钴结壳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钴结壳(Cobalt-ch ferromanganese crusts)是继多金属结核、锰结核之后被人类发现的又一深海矿产资源,由于其所处深度比锰结核浅,并且战略金属钴的含量较高,因此成为当前国际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生物地层学等方面对成因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百色盆地百49块百岗组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表露头、岩芯、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地震剖面资料,分析了百色盆地塘寨油田百49块古近系百岗组三段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更加样式等特征,并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在区块油气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亚段T-R层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二下亚段划分为 3个三级层序 ,即沙三下层序 (SSⅠ )、沙三中层序 (SSⅡ )和沙三上沙二下层序 (SSⅢ )。SSⅠ和SSⅡ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T R旋回 ,其特征是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分布局限 ,湖进体系域厚度小 ,主要为细粒沉积物 ,退积式叠加 ;湖退体系域较厚 ,由进积式叠加的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T R层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层序形成早期的构造沉降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其基底快速沉降 ,湖水供应充分 ,湖平面快速上升。在层序形成晚期 ,沉积物供给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沉积物供给多 ,快速向前推进 ,湖平面下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因素对层序控制作用的转换促使其形成层序和体系域的边界。T R层序与三分层序之间的转换是由于层序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Two parallel loess-soil sequences from Xuancheng and Fanchang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s are dated using geomagnetic and luminescence methods.The Brunhes/Matuyama(B/M) reversal boundary is recognized with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o-calles Vermiculated Red Soil (VRS) in the Xuancheng section while the entire Fanchang sequence is of Brunhes age.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recent VRS in southern China,a stratigraphic marker and an indication of extremely warm-humid conditions,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chronologically correlative with the S4 and S5 soil units in northern China.Microscopic and sedimentologic in 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eolian deposition started in this region at about 0.85 MaBp,roughly synchronous with the well-known Mid-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of global significance.The strengthening of both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nd the consequent river hydrological changes at that time would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sustained eolian deposition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0.85 MaBP.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三叠系划分为韭菜园组、烧房沟组、克拉玛依组和黄山街组,通过对三叠纪地层的孢粉分析,建立了该盆地的四个孢粉组合带,Limatulasporites—Tae-niae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带、Aratrisporites—Punctatisporties组合带、Punc-tatisporites—Calamospora组合带和Cycadopites—Lophotriletes—Protoconiferus组合带。依据孢粉的演化得出吐哈盆地三叠纪的古气候为早期的干旱温暖到晚期的潮湿炎热。  相似文献   
9.
Stratigraphic studies on the depositional succession in the Kuqa Depress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1950s[1],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putes about chrono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Bashenjiqike For- mation because of the paucity of fos…  相似文献   
10.
Information on palaeoocean and palaeoclimate can be recorded in foraminifera, and formation ages of the fo- raminifera are nevertheless essential for such study of pa- laeoenvironment. The growth rate of seamount ferroman- ganese crusts is normally very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