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解放运动在当前是必要的,而且它是一种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运动.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个性因素,如积极的入世精神、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个性解放氛围等,这些对于今天开展个性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峥  施维克 《江西科学》2012,30(2):172-175
区域协调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小区域作为区域内的组成单元,其协调与否更能为区域提供实际经验,通过分析"和而不同"这一中国古老思想在温州市岩头、枫林两镇联合规划中的运用,探索小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吴宓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学者,其一生浮沉及身后的功名荣辱,都涉及到他的文化建构理念.吴宓的文化建构思想既不同于激进主义的推翻传统,全盘西化,亦不同于保守主义的因循守旧,他希望构建的是“和而不同”的新文化,通过中庸和忠恕两务途径,实现中国知识分子乌托邦大同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学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法则,主张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求多样统一之旨归,这显然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6.
对文化间性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梳理,并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谈正确理解文化间性问题,最后指出解决文化间性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近代报刊通讯体裁变革出现的"拐点",深入分析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与突破,以及产生超视听现象的成因,以便今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报道中如何超越,如何走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路子,达到"和而不同",创新中国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长久以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冯华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25-1627
新儒学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主导性话语,在重建过程中将得到新的理论阐释和扬弃,其对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强调,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和“建立和谐世界”的既定国策相吻合,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重建的必要性及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并结合课堂实例来阐述儒家思想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容忍的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本质是“和而不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关键也在社区。在多元的社会中,必须在承认多样、差别和不同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特色社区,立足区情、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不断地把和谐社会建设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