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贵州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统治,但是,革命很快归于失败,革命的结局与革命的理想大相径庭,这一切,根源于贵州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之全国说来更加的落后和弱小,在客观物质力量的成长还未壮大到足以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的时候,一种渐进的和平改革道路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激进的,理想主义的行动酿就的只能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建立君主立宪政及清末的司法改革等方面,由于他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人治思维的影响,导致其法律转型的失败.探悉袁世凯法律思想及其局限性,对今天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政论家,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他反对革命,反对共和。严复主张坚持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反对突变式的革命。他的政治思想在维新变法时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却与社会脱节。  相似文献   
4.
1915年发生的关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制度何者更适于中国的国体讨论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中重要的一页,其波及范围之广和其自由公开程度是空前的,对民国初年人民政治智识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君主论者在此次讨论中坚持认为,中国宜改共和制为君主制否则不能实现宪政,即倡导“宪政为体、君主为用”.由于君主论者自身认识的局限和时局的骤变,该种学理性的主张最终被扭曲为一场推戴袁世凯称帝的政治运动.尽管如此,君主论者在此次政治思潮中提出的对现实政治困境的批评和针对于此提出的一些主张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对民初宪政道路的反思和发展是一个重要推动.  相似文献   
5.
吴晓芳  殷罡  丁隆 《世界知识》2012,(15):23-24
纵观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双轨现象:一个是从假共和到真共和的迈进,一个是从绝对君主到君主立宪、再到象征性君主的演变。这两种道路都可能成功,但前者走得肯定比较艰辛。在阿拉伯地区,存在一个永远难以协调的权威问题。推翻君主、建立共和,意味着一切重头来,肯定会遭遇伊斯兰宗教势力的挑战,最后在宗教势力和军人的博弈中走向体制权威,比如埃及和土耳其。在这类国家中,军人的世俗权威和伊斯兰的宗教权  相似文献   
6.
传统自然法在黑格尔政治哲学中被扬弃平等观念和个人主义倾向被其国家观所拒绝;自由的价值被保存在了其君主立宪政体之中;自然法作为一种被言说了数千年的话语终于消失.自然法在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这种遭遇可以从他的理论体系和当时德意志政治状况中得到某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戊戌维新与商鞅变法的对比性思考,指出在惊人相似的历史背景下,这两次改革的天壤之别的结局;并强调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不仅是在列强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极端腐败无能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沉重的传统负荷下由一群既无权势,又无斗争策略的书生仓促发动的,因而它的夭折就不可避免;同时,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呼唤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因此,仅以本文纪念戊戌变法失败100周年,缅怀中国两位伟大的历史名人--商鞅和谭嗣同。  相似文献   
8.
吴赐龄是清末立宪派的骨干人物,他以副贡功名在融县兴办团练,保一方平安;在资政院领衔弹劾军机大臣,代人民发声;为立宪救国奔走呼号,替百姓请命;他给暮气沉沉的京城政坛注入一股鲜活的风气,让国人见识到广西人的魄力和胆识。吴赐龄同情暴力革命,主张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希望以报刊开启民智,充分保障新闻自由;更特别重视议事规则,崇尚程序正义。他是立宪派的激进分子,也是"爱国奉献、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为反面教材,促使光绪帝下定变法决心,进行制度变革的思想。指出作为渐进主义和君主立宪的坚定拥护者,康有为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审视与反思,借鉴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反对激进式的革命,提倡中国必须先开民智,兴民权,倡民德,改造国民性,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认为这一点体现出康有为法国大革命观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通过对戊戌维新派宪政思想源头的阐述、君主立宪蓝图的描绘以及君宪实践的分析,借以揭示宪政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萌芽、发展以及对后期历史进程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