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古学家对古代文物上题写的符号都颇感头疼,因为很难判断它们是一段语言文字,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符号。最近位于今天东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一处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的古印度文明遗址就出现了这样的难题——对等待破译的符号,考古学家一筹莫展。但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拉奥(Rajesh P.N.Rao)和同事另辟蹊径,通过计算条件熵(conditionalentropy)研究这些符号。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贵刊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如何夯实学术生涯的基础的问题上引导博士生。对于学术,博士生的态度应当如何?最近的一条新闻给了我们启发:“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教授。”  相似文献   
3.
通过详细考察,造成侯马盟书文字异形现象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形符的增减、变换、替代,声符的省减与变换。偏旁的讹变与移位。  相似文献   
4.
汉字发展史是汉字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汉字史的断代研究异说纷呈,断代标准各有不同.主要有字体变化、四阶段论、中国历史进程、综合法、汉字性质变化、汉语史分期、汉字构形变化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学者们的看法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5.
释"臬"     
文章分析了“臬”字的甲骨文形体,该词为上从“自”下从“木”的会意字。在综合考察“臬”的形体构造、“臬”一词在早期典籍中的用法以及“臬”的同源词的情况以后,“臬”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把刑罚所割去的鼻子置于树干上当作箭靶来射。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浙籍学者为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甲骨学研究来说,"草创时期"(1899-1928)和"发展时期"(1928-1937)有孙诒让筚路蓝缕,开拓榛莽;有罗振玉凿破鸿蒙,钩沉索颐;有王国维考地征史,挽世绝尤;有王襄鉴定购藏,首创字汇.1949年以后的"全面展开时期",有唐兰审于点画,多有发明;有陈梦家继往开来,综合研究.今天,裘锡圭先生和曹锦炎先生"退而不休",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多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继续为古文字学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下"浙学"研究如火如荼,与"蜀学"、"湘学"、"徽学"、"闽学"等相互妍美,共同点缀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并且以源泉之姿和活水之势给养着新时期"浙江精神".在大力发展"浙学"的今天,一代又一代浙籍甲骨文等古文字学者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不应被忽视,纳入"浙学"体系刻不容缓.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研究,不仅是"浙学"的特色,更是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的"王牌".所以,如何利用好一代又一代浙籍前辈学者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开展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的接力和纵深研究,是新时期"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陈介祺家世、时代背景、交游、收藏、考释、著述等方面的论述,意在表达陈氏在金石学领域内的贡献。具体分析论证了其对封泥、陶文的研究发现和开创之功,同时,对其藏古、鉴古、释古、传古的治学特点也进行了相关的价值判断,从而以推动学术界对陈介祺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食、遇、监、啼、陛、令、羹、谤等的本义注释有不当之处,原因可能是编者对这些字的形体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9.
王丹 《菏泽学院学报》2009,31(6):112-115
对<汗简>和<古文四声韵>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地下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字关系的理性思考,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探究古籍版本源流及辨伪的角度对二书的研究与综述性的文章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今天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以审慎的态度来研究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料,从而更好地实现它们在考释文字、审定音韵、古籍版本探源、辨伪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释古文字“盟”与古文化“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悠久而涵造宏博的华夏文明中,传统习尚之约盟礼俗,亘代承续,流布深广,经久演递为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盟”的古文字形构即取象于“盟”的古仪物形貌。显然,结合古文字“盟”与古文化“盟”讨索,便可交相参验,从而互为印证。关于“盟”字的结构,古《说文》学家据篆籀古文之“盟”而有歧解,古文字学家对殷虚卜辞之“盟”亦有异词。本文贯通文字、音韵、训诂,追溯历史文化表现形态,结合文献学、民俗学、词源学、语义学诸相关学科进行探究,辨析了“盟”字的初始造型与衍生变体。而在考释古文字“盟”的过程中,则发掘其潜在的文化蕴涵,阐明了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古华夏“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