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GFS(0.5°×0.5°)6 h再分析资料、LAPS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武汉区域雷达拼图产品和自动站实时资料,对2010年7月8日发生在英山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湖北地区的副高南退时,副高外围东移的短波槽引导北方冷空气下滑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低层切变、低空急流、露点锋和地面辐合线引起了低层辐合、中层辐散、低层θse锋生及中上层θse锋区下移,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750~1 000 hPa的高湿区是水汽条件;温度槽温度脊的配合、对流有效位能的持续增加和湿位涡上正下负的配置为此次过程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黄冈市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地面强冷空气南下及高空槽发展东移是此次强寒潮天气的主导因素;同时,副高减弱东退,中层切变线东移南压较快,是降水迅速结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岳月 《青年科学》2010,(12):49-49
一拨接一拨的冷空气袭来,不少人都患上了感冒,虽说感冒是小病,但咳嗽、鼻塞很折磨人,尤其到了晚上。  相似文献   
4.
扬沙、沙尘暴与浮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飑线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足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km到10km之间;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km。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km,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相似文献   
5.
《数学大王》2011,(9):F0002-F0002,1,4,5
在火山受了一番惊吓后,贝卡差点也变成了“火山”——他正窝了一肚子火,朝Lucky开炮呢!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围绕环流形势,对梅州市2010年深秋时节的一次秋雨空报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南岭的屏障作用,没有补充的西路弱冷空气很难影响到梅州市.在冬季风开始盛行的深秋季节,中低层的浅薄系统不容易激发出降水.强度较弱且移速又快的850 hPa切变线,其即使南压带来降水的可能性也不大,或是500 hPa的西风短波槽脊同样构不成大的影响.要带来降水,单一影响系统必须足够强大比如强冷空气、深厚的南支系统等,或者有一定强度多个系统相互遭遇.比如一定强度的冷空气遭遇到相对较深的南支槽等.通过对比初秋的一次全市性小雨天气过程,发现初秋夏季风还没退尽的气候背景使得冷空气更容易激发出降水,因此深秋的降水预报一定要把气候基础纳入考虑范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的42个城市在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冬季的最低气温等温线图,分析东北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特征以及这三个年度冬季渤海的冰情,可得:冷空气过程会带来降温;冷空气的运动方向主要是从内蒙古向东北三省运动;冷空气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的活动速度较快,而由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城市所组成的内陆地区的活动速度较慢;2012/2013年度冬季渤海冰情较为严重,而2013/2014年度冬季渤海冰情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冷空气过境前后的广州市污染物数据为基础,运用Shapiro-Wilk检验、Pearson积矩和Spearman秩等方法,探讨PM2.5、PM10、SO2、NO2、O3、CO的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M2.5、PM10高浓度出现在8—9时和17—18时,低浓度出现在12—13时和0—1时.PM2.5和PM10相关性显著,PM2.5/PM10=0.620.83,冷空气对PM2.5和PM10都有较好的清除作用.SO2浓度在7—8时出现峰值,3时出现谷值,良好的气象条件对S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NO2、CO高浓度出现在9时和19时,低浓度出现在15时和3时.冷空气对N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于CO浓度增大的异常情况,推断与广州以北地区燃烧生物质有关.O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特征,15时浓度最高,5时浓度最低,冷空气在夜间过境对O3浓度影响较小.O3与CO、NO2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光化学反应时间段O3/CO=0.060.83,冷空气对PM2.5和PM10都有较好的清除作用.SO2浓度在7—8时出现峰值,3时出现谷值,良好的气象条件对S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NO2、CO高浓度出现在9时和19时,低浓度出现在15时和3时.冷空气对N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于CO浓度增大的异常情况,推断与广州以北地区燃烧生物质有关.O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特征,15时浓度最高,5时浓度最低,冷空气在夜间过境对O3浓度影响较小.O3与CO、NO2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光化学反应时间段O3/CO=0.060.12,O3/NO2=10.12,O3/NO2=12.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天气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美国NCEP 1°×1°再分析资料、上饶市TWP8-L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赣东北地形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7-18日江西出现的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极涡偏心型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势力强,自蒙古向东南方向经河套地区南下影响江西境内,影响期间中低层温度梯度大,达1℃/纬度或以上,地面变压梯度达9 h Pa或以上。风廓线上高空风大,随时间推移往下渗透,冷空气过境时近地面风向有个转换过程,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V-3θ图上,随着冷空气入侵,700 h Pa以下θsed线与θ*线明显降低且位温向左突出,700 h Pa以下向左突出越明显,斜率越大,底层风速越强。浙赣皖3省交界的地形使得冷空气偏北大风转为东北大风,冷空气在由东向西沿狭窄地形移动过程中,由于狭管效应,风速不断加大形成大风区。而狭窄地形又导致大风减弱消失的时间有4-5 h的延迟。对于预测上饶地区的冷空气大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尺度和重庆局地尺度上分析了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的灾情,在此基础上,从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地形以及人文因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干旱灾害是在全球变暖及重庆干旱易发期大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大气环流的异常是这次旱灾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副高偏北、偏西、偏强,青藏高压偏北、偏强,东亚阻高不明显,冷空气活动弱,台风的促进作用和水汽条件的不足,这些气候因子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动力和物质条件(水汽)两方面共同造成了高温干旱.地形和人文因素也促进了高温干旱,加剧了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